前陣子期刊寫作告一段落,覺得自己應該再來讀一下學術寫作的相關書籍,就開始讀很久之前(掩面)買的這本The Elements of Academic Style: Writing for the Humanities,作者是Eric Hayo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的。這是一本專門針對人文學術英文寫作的書,從基本的寫作脈絡,到學術文本(專書、期刊論文)的結構分析,寫作策略與技巧等,無一不包。內容也相當進階,有些地方我都覺得必須要有實際操作的經驗才能領悟書中的批評和建議是什麼。不過,整體而言是一本資訊量與知識量都非常豐富的書。
複雜的文字運用和結構安排先不談,這篇短文主要分享書中提出的八個~讓人可以確實完成寫作(就是把東西寫出來啦)的策略。其中有些我自己已經行之多年,有些是尚未嘗試但覺得挺有道理的,這八個策略在原書的地17-35頁。
第一:每天都要寫。寫東西也許不難,但每天寫就很難。「每天」意味著習慣,以及持之以恆。換句話說,關鍵在於寫作的頻率,而不是寫作的時間長短。每天寫半小時,比每個三四天猛寫一整天要好。維持頻率才能養成習慣,而作者認為這樣的寫作習慣對於寫作者的心理來說是有益的,因為習慣可以幫助降低我們心理所認知的困難,也就是讓我們覺得寫作沒那麼難。
第二:設定然後達成小的目標。也就是說不要畫大餅,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然後完成,這樣可以建立與自己的正向關係(耶,我設定的目標我都達成了,我好棒),而不必因為沒有達成目標而自我懲罰,甚至放棄寫作。
第三:卡關的時候,繼續寫就對了。作者建議如果是行文上的問題,那狂寫一陣子(non-stop writing)可能會衝破難關。如果是結構上的問題,就需要尋求外力協助了,例如讓朋友或老師來讀讀自己的東西,用不一樣的觀點幫助自己突破瓶頸。
第四:避免道德性的拖延(virtuous procrastination)。我覺得這點~非常妙。大家都知道,寫作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如字海撈針,即時有產出文字,也不知到底有什麼論述或意義。而virtuous procrastination基本上就是讓自己覺得自己的存在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做家務,教書,帶小孩等等。這些事情固然很重要,但都不足以成為「不」寫作的理由。換句話說,即使每天都要做家務,帶小孩,備課或教課,每天應該要有的那一點點的寫作時間,還是必須的。
第五:讓恐懼成為你的盟友。我非常認同這一點,作者認為與其努力讓自己不要害怕寫作,不如接受(可以產生好作品的)寫作本身就是讓人恐懼的。在寫作的過程中,面對自己的無知,挑戰自己的企圖心,都難免使人害怕。為了適應寫作中的恐懼,作者將恐懼分為兩種,一種稱普遍性的,也就是害怕、不想寫東西。一種是特定的,也就是具體地去思考自己究竟害怕什麼?是研究材料不足?或是覺得自己的分析不夠有力?透過自問自答的方式,引導自己克服恐懼並解決寫作上的關卡。
第六:粗劣地開始,豐富地結束。這聽起來有點抽象,我的理解是一開始寫作的時候不要太計較那些學術寫作的原則,例如可以用一個字就不要用兩個字啊,要避免口語用詞啊等等之類的。總之先把東西寫下來,再說。當你往前寫的時候,自然會回頭看之前寫的東西,然後優化。這樣遞迴而前進。
第七:把修改當成寫作的一部分。這點和Zinsser 對於rewriting 的強調很相似。重寫、修改都是寫作的一部分,不是另外獨立出來的步驟,也不只是調整用字、修改文法而已。唯有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才學習並掌握自己在寫什麼,要寫什麼,以及盡可能的寫出自己心目中的完成品。
第八:請採納上述的建議。啊哈,就算不是全盤買單,至少也接受一兩個吧,這可是作者的身體力行的智慧之言呢。
寫作是一個迂迴前進的過程,害怕和懶散固不可免,但知性的探索過程和完成作品的成就感也一再督促人向前。上述八個策略,我大概也已實踐過三四個吧,確實挺受用的(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不必全部照表操課,但選擇一兩個看起來比較可行的試試看,也許能開啟更有創造力的寫作生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