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4,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VI修改說明怎麼寫


(好多年前的夏天的康河...)

前情提要在收到審查意見、平復心情(這是一定要的)、擬定好修改計畫後,我經歷了一年又四五個月才把修改稿完成上傳。寫好修改計畫後,中間跑去忙其他事情,隔了半年才實際著手修改。專心修改了約三個月,大致完成後,又因為人生中的驚喜(咦),未及把修改稿送出便耽擱下來。終於在超過一年的時間後,將修改稿完成回傳。

修改很難,但更難的是寫修改說明,或稱為response to reviewer,針對審查意見,一一條列回復相對應的修改結果。學術期刊的審查稱為" peer review",顧名思義也就是將審查人和作者視為學術上平等的個體(理想上是這樣啦)。對作者來說,除了參照主編的修改建議之外,對於審查人的意見並不需要照單全收,可以依據自己的判斷選擇修改。而不論修改與否,都須於理有據;對於那些「選擇不修改」的地方,更是需要清楚說明。

因此,所謂的修改說明,我認為包含explaination 和 self-defense兩部分。前者解釋根據審查意見做了哪些相對應的修改;後者自我辯護,說明選擇不修改的原因。人文學科的魅力在於多元的解讀和可能性(當然不能超出研究材料和學理邏輯的規範),因此對於同個議題有不同見解是很常見的。

Response to reviewer的寫作原理 ,尤其當作者與審查人見解不同時,在於「理直氣和」四個字。這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操作起來卻非常難。有點像是實際上拒絕了對方,口中卻不說出一個「不」字,如此這般的寫作藝術。我自己的作法如下:

首先,一定要誠懇地感謝審查人寶貴的意見,其實只要是用心讀過論文後寫出來的意見,容或與作者的見解相左,對於提升文章品質,多半也都是有幫助的。

再者,好好地說自己「改」了些什麼,清楚地寫出透過這些修改,強化或修正了哪些論述,對現有相關研究,做出什麼具體的學術貢獻。簡單來說,就是多寫自己做了什麼,少寫自己沒做什麼(這樣有看懂嗎XD)。

最後,如果一定要和審查人正面對決,務必還是要秉持著「理直氣和」的原則,再次闡述自己對於資料的分析或詮釋,因而產出如此這般的論述。作為研究者,一定要有個心理建設:無需說服所有人,也無法說服所有人。

以我個人有限的經驗,其實進行到上述的第二點,就可以寫出相當充分的response to reviewer 了。不要忘了,主編才是通讀所有文件(投稿、審查意見、修改稿、回覆意見)的人,也才是作者真正對話的對象。面對這位最關鍵的第三者,清晰切要的陳述自己的修改狀況,才是修改說明的最主要目的。

雖然已經有經驗,但對我來說,修改說明還是非常難寫。需要處理紛雜的資訊,統整初稿、審查意見、修改稿後才能下筆;寫作時又需非常斟酌字句,不卑不亢的陳述自己的學術見解(用英文寫更是難)。絕對是非常燒腦的過程。不過,完成了這關鍵的一步,論文又朝出版更前進一些。下一篇~應該可以來寫本次投稿的大結局~~(哈這是什麼結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