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我寫在記事本上的論文修改規劃大綱...)
努力刪改調整將初稿完成送出後,便進入了漫長的等待期--等著收到審查意見。其實我運氣很好,相較於動輒三個月到半年的等待(這在學術界是非常常見的,更長的等待時間也在所多有),不到兩個月就收到了審查意見。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所謂的審查意見通常包含兩部分:一個是審查人針對投稿內容所寫的批評與/或建議,一是期刊針對投稿所做的決定,大致有下列四種。
Rejection
Revise and Resubmit
Acceptance with Major Revision
Acceptance with Minor Revision
如果是第一項,當然就立刻GG了。第三四項都是在接受投稿的前提下進行修改,只是程度有所差異。第二項,Revise and Resubmit,俗稱R&R,據說是大多數人投稿最常得到的結果--就是沒有糟糕到完全無法登,但也沒有好到一定可以登(呃,我是在說什麼)。而這也是我這次投稿所得到的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由期刊編輯部(或主編)所做出的決定,當然受到審查人的意見影響,卻不是由審查人決定的。各家期刊做法不同,有些期刊會讓審查人從上述四個決定中勾選一個,有些期刊則是只請審查人提供意見,再由編輯部決定。不論何者,最終做決定的都是期刊編輯部,而不是審查人。
上述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投稿人在看到審查意見的震驚之餘(大概就是:啊啊啊我的稿件有這麼爛嗎),常常忘了在修改稿件的過程中,溝通對象應該是期刊的主編(或者負責該篇論文的學術編輯),其次才是個別的審查人。品質好的期刊,主編通常會從審查人的意見中整理出很具體的修改建議(也就是稿件最大的弱點,一定要妥善處理才有可能出版),而投稿人該做的,便是從主編的修改建議出發,對照審查人的意見,設定具體的修改計畫,在著手進行修改(也就是審查遊戲的...第二回合)。
以我的例子來說,根據審查意見猜測,審查人A 應該是想把我退稿XD,審查人B 應該是Acceptance with Major or Minor Revision,然後我從主編處得到的結果是R&R。我也收到主編很具體的修改建議。由於R&R 需要修改的幅度很大,所需時間也難以估計,故期刊通常不會預設作者需要完成的期限。而期刊同時需要處理的投稿實在太多,主要的資源必然會集中在那些已經準備刊登或快要可以刊登的稿件上,相對來說R&R 的稿件就不易得到主編的注意力。
也因此,身為作者,我會建議一定要和編輯部保持密切聯繫,表現自己真的、真的、真的,很想在期刊刊登文章的誠意~藉此保持期刊對自己稿件的興趣。如果作者自己矇著頭猛寫,或者不敢/不想面對審查結果,失去和編輯部的connection,之後的修改與溝通過程就會比較困難。
因此,在收到審查意見後的兩三天,我就很快地寫好了一個revision plan(當時也不知道為何生產力這麼強,哈哈,應該是看到審查意見太激動XD),回傳給主編大致看過,確定方向正確可行。中場休息後,要開始投稿的第二回合(咦,我原本希望這一篇可以把期刊的修改過程一並寫入...不過目前篇幅顯然已經過長,修改的過程只好下回再續,如果這系列文看到這裡讀者還有興趣,也請不要錯過後續的文章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