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1, 2018

出國出國開會去--Part II (投稿文章準備)


(上圖是這次會議正式的小組摘要和發表的時間地點,想想也是一份歷史文件啊,留下來作紀念。好奇我到底在研究啥的讀者也可大概看看,我的學術研究到底是在做些什麼:P)

絕不拖稿,延續出國出國開會去的第一集,第二集來了。有句話說得好,收到錄取通知後,比賽才開始。在籌辦小組的時候(為什麼開會要籌辦小組?請見上集的說明),心想博士論文的內容應該可以和大家配合,就拿那個來報告吧。所以我胸有成竹的說沒問題~I can make my contribution!我有已經寫得差不多的東西可以貢獻!據此也就構想了整個小組的主題,寫出了小組摘要,當然我也寫出了自己論文的摘要。

開始真的準備會議論文後,如意算盤很快就被打破。當我打開年代久遠的博士論文第二章(有多久遠?大概是三年多前寫的這樣),一看就知道原訂計劃完全行不通。首先博論章節實在太長,居然多達一萬八千多字。仔細去看內容,真不知道當年為何我親愛的老師會有那樣的耐心逐字看完批改(一定是充滿了教育愛的緣故),更不知道為何當年我有那~麼~多~的心事(ㄈㄟˋㄏㄨㄚˋ)可以寫。一下引述這位學者,一下引述那位學者,自己的論點只寫一點點。真正可以發揮的論點不寫完整,少數原創的內容又多半重複,實在是無法見人啊(寫到這裡突然覺得還好我沒去大學裡面當老師,不然應該火力太強收不到學生)。

總之,這一萬八千字的博士論文章節,需要大加修改才有可能在會議上發表。其實因應不同發表場合,不同目的,以及自己對研究議題的深化了解,本來就是學術寫作生涯關鍵的一部份。若只是照本宣科,在哪都念一樣的經,那也挺無聊。冷靜下來想了想,擬訂了幾個策略,1) 篇幅必須精簡到一萬字以內,2) 內容要集中在「自己」的分析與論證,行文結構不應被現有研究成果所引導,3) 值得深入的論點,一定要寫好寫滿,不要有「留到之後我再寫」的想法,有什麼想寫的,要寫就是現在。

上面三個策略的順序其實也是實際進行修改時的順序。其中最簡單的就是1),秉持著「寫不如改,改不如刪,刪要爽快」這樣的原則,一下子就把原本的內容刪掉大半。剝除了非必要的枝蔓,才看得到值得進一步深化發揮的東西。這樣便進行到了2),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研究進程,是否真的在此研究課題上有所突破,有哪些是自己的創見。這樣延續下去,便會進行到策略3),所謂值得深入的論點,也就是本篇論文獨特的論點。所謂「獨特」,很白話的說,就是讀者在別處讀不到,非得在本論文才能讀到,而且讀後會有益處的的關鍵內容。因為在策略1) 中已經精簡掉大半的內容,等於替2)和3) 預留可以發揮的篇幅,故進行到後面的步驟時,便可以在合理的字數下最完整的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

上述策略說來不難,實際上進行起來還是需要時間的。以會議發表的運作來說,因為評論人需要在會前收到三篇會議論文,有充分的時間閱讀並提供高品質的評論。因此實際繳交論文時間又比會議時間早。這次的會議發表雖說在三月底,但二月遇到過年,也佔去不少準備的時間。不過既然隊友已經找好,入場券也拿到,會議論文是勢在必行(再懶的人都有潛能)。最後還是如期順利完成了文章修改,藉下來就是根據論文的內容來準備簡報(是的開一次會就要準備這麼多東西),打包行李出國開會了。相關的經驗和心得談,請詳下集喔:-)





Tuesday, April 17, 2018

出國出國開會去--Part I(投稿會議準備)


前陣子趁著忙完一輪申請旺季的空檔,把握時間去美國華盛頓DC參加了2018年美國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y, AAS)的年會。這是自從博士畢業結束UCLA 的工作回台後,第一次回到美國,也是第一次有機會參加AAS 這個全美國最大的亞洲研究會議。似乎應該寫些文字來紀念一下(哈哈),系列文章預計寫三篇:第一篇介紹會議和投稿的準備;第二篇寫會議發表的準備;第三篇寫會議的體驗後收穫。老話一句,絕不~拖稿~~(握拳)。

AAS 的年會是亞洲研究學界最大的會議,共有四百多個小組討論、三千多名與會者;吸引的不僅是美國的亞洲研究學者,也包含來自世界各地的發表人。對於學界中人來說,這是一個發表研究、更新學界研究趨勢、市場動態,以及和師門故舊更新近況(聊八卦)的好場合。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測試自己學術能力,擴展學術影響力的天大良機。坐在台下聽你報告的可能是你領域中的大師,會後的交談與討論更是促成日後學術合作的好機會。

AAS的參加機制很有趣,會議主要是以小組發表(panels)來組成的。白話說法是:歡迎報隊參賽,不歡迎單打獨鬥。有興趣在會議中發表的人,需要先決定小組的主題,找到至少另外對主題有興趣的兩位發表人,並找到一位願意評論所有會議文章的評論人。為了讓小組發表順利進行,還需要有一位主持人,介紹與會者,控制時間流程等等,不過主持人可由發表人或評論人兼任。這樣的規定下來,光是組隊,就需要花一番功夫,有潛力或學術成就高的學者人人搶,慢點問就變成別人的隊友了。飛機和住宿不便宜,要找到願意從其他地方飛到會場參與會議的學者也並不容易。最重要的是小組中的發表人,要有相近但不相同的學術興趣,幾位發表人有各自的研究課題,又可以彼此援引,共同呼應小組的研究主題,激發新的學術靈感,才能形成一個cohorent and inspiring panel。

參與如此一個重要的會議,自然學術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說來有趣,我在博士班後半段年年試著組隊投稿參加AAS會議,一次都沒成功。反而在畢業回台之後,應友人邀請下,共同擔任小組籌辦人(organizer )兼發表人,尋找第三位發表人與評論人的過程也一邀即中,非常順利。因為是以小組形式申請,除了申請人需各自寫好自己的論文摘要外,還需要寫一個整個小組的提案(附關鍵字)。三位發表人分處台美兩地,三個城市,便以google doc 的方式協作完成了這份提案(讚嘆google)。再經過將近兩個月的等待,終於收到了AAS寄來的申請通過結果:

I am pleased to report that your Organized Panel Session proposal entitled Connoisseur-Researchers, Musical Notations and the Shengping Shu Archive: Establishing Chinese Drama Studies as a Field of Knowledg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s among those selected to appear on the program in Washington DC, March 22-25, 2018

這段文鄒鄒的文字代表著什麼呢?代表我們組隊成功,我也要開始準備DC之行啦。不過在那之前,還得寫好論文,準備好presentation,才能信心滿滿地出發呢~準備的過程總是辛勞漫長,細節如何?請看下回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