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7, 2018

出國出國開會去--Part I(投稿會議準備)


前陣子趁著忙完一輪申請旺季的空檔,把握時間去美國華盛頓DC參加了2018年美國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y, AAS)的年會。這是自從博士畢業結束UCLA 的工作回台後,第一次回到美國,也是第一次有機會參加AAS 這個全美國最大的亞洲研究會議。似乎應該寫些文字來紀念一下(哈哈),系列文章預計寫三篇:第一篇介紹會議和投稿的準備;第二篇寫會議發表的準備;第三篇寫會議的體驗後收穫。老話一句,絕不~拖稿~~(握拳)。

AAS 的年會是亞洲研究學界最大的會議,共有四百多個小組討論、三千多名與會者;吸引的不僅是美國的亞洲研究學者,也包含來自世界各地的發表人。對於學界中人來說,這是一個發表研究、更新學界研究趨勢、市場動態,以及和師門故舊更新近況(聊八卦)的好場合。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測試自己學術能力,擴展學術影響力的天大良機。坐在台下聽你報告的可能是你領域中的大師,會後的交談與討論更是促成日後學術合作的好機會。

AAS的參加機制很有趣,會議主要是以小組發表(panels)來組成的。白話說法是:歡迎報隊參賽,不歡迎單打獨鬥。有興趣在會議中發表的人,需要先決定小組的主題,找到至少另外對主題有興趣的兩位發表人,並找到一位願意評論所有會議文章的評論人。為了讓小組發表順利進行,還需要有一位主持人,介紹與會者,控制時間流程等等,不過主持人可由發表人或評論人兼任。這樣的規定下來,光是組隊,就需要花一番功夫,有潛力或學術成就高的學者人人搶,慢點問就變成別人的隊友了。飛機和住宿不便宜,要找到願意從其他地方飛到會場參與會議的學者也並不容易。最重要的是小組中的發表人,要有相近但不相同的學術興趣,幾位發表人有各自的研究課題,又可以彼此援引,共同呼應小組的研究主題,激發新的學術靈感,才能形成一個cohorent and inspiring panel。

參與如此一個重要的會議,自然學術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說來有趣,我在博士班後半段年年試著組隊投稿參加AAS會議,一次都沒成功。反而在畢業回台之後,應友人邀請下,共同擔任小組籌辦人(organizer )兼發表人,尋找第三位發表人與評論人的過程也一邀即中,非常順利。因為是以小組形式申請,除了申請人需各自寫好自己的論文摘要外,還需要寫一個整個小組的提案(附關鍵字)。三位發表人分處台美兩地,三個城市,便以google doc 的方式協作完成了這份提案(讚嘆google)。再經過將近兩個月的等待,終於收到了AAS寄來的申請通過結果:

I am pleased to report that your Organized Panel Session proposal entitled Connoisseur-Researchers, Musical Notations and the Shengping Shu Archive: Establishing Chinese Drama Studies as a Field of Knowledg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s among those selected to appear on the program in Washington DC, March 22-25, 2018

這段文鄒鄒的文字代表著什麼呢?代表我們組隊成功,我也要開始準備DC之行啦。不過在那之前,還得寫好論文,準備好presentation,才能信心滿滿地出發呢~準備的過程總是辛勞漫長,細節如何?請看下回分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