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留學申請文件.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留學申請文件.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August 15, 2020

Chevening 獎學金介紹

 



今天再來和大家分享一個申請碩班適用的獎學金:英國的Chevening Scholarships。

大家都知道讀碩班獎學金機會很少,學校提供的獎學金不多,台灣公費或政府的獎學金也多半以博班為主。因此看到專門給碩班的獎學金往往讓人立刻眼睛一亮。和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一樣,Chevening Scholarhips 也是支持前往特定國家、特定議題的碩士獎學金。

Chevening 獎學金的宗旨和申請資格都可以參考獎學金官網。獎學金旨在支持未來的領導人才在英國完成一年制的碩班學業,並特別規定申請人「必須」要有兩年的工作經驗。由此可知領導力和實務經驗是獎學金審核的重點,這也反應在申請獎學金的四個essays 題目中。底下就以我成功幫助同學完成申請文書進入面試的經驗,簡單說一下這四題答題的重點與可以切入的面向。

*底下的題目是前一兩年的,算是考古題吧,今年的題目也許會調整,但應該不會變化太大*

1. Leadership and Influence: Chevening is looking for individuals who will be future leaders or influencers in their home countries. Explain how you meet this requirement, using clear examples of your own leadership and influencing skills to support your answers.

本題的重點是要以「具體的例子」證明自己的領導力與影響他人的能力。例子必須要始末完整,有足夠的細節。此外,透過領導力所達成的目標也很重要。如果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或身邊小團體的利益或興趣,貢獻當然較小;故理想的目標一定是something bigger than oneself,能替團體乃至於社群帶來正面影響的理念與實踐。這是此題作答時常被人忽略的重點。

Networking: Chevening is look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strong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building skills, who will engage with the Chevening community and influence and lead others in their chosen profession. Please explain how you build and maintain relationships in a professional capacity, using clear examples of how you currently do this and outline how you hope to use these skills in the future.

Chevening Scholarships 找的不是聰明、有能力,但獨善其身的人,而是能連結眾人,尋求資源,擴大個別影響力,達成更大目標的未來領導者。此題除了和第一題一樣要提具體的例子,重點在建立人際連結的脈絡與方式必須是professional ,也就是說兒時玩伴、鄰居閨蜜等人際關係就不能算數。必須是在專業範疇中認識、拓展的人際關係才能著墨。

Studying in the UK: Outline why you have selected your chosen three university courses, and explain how this relates to your previous academic o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d your plans for the future. Please do not duplicate the information you have entered on the work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section of this form.

這題算是四題中相對來說比較直接容易回答的一題,和寫SoP一樣,不需要吹捧學校的名聲,而是強調自己與program 之間一對一的契合。此外由於申請的是英國政府的獎學金,故也要說明為何選擇英國,說明英國在自己專業領域中的優勢。

Career Plan: Chevening is looking for individuals who have a clear post-study career plan. Please outline your immediate plans upon returning home and your longer term career goals. You may wish to consider how these relate to what the UK government is doing in your country.

此題首先需要「接地氣」,因為獎學金得主依規定需回國服務,因此畢業後的生涯規劃需要與在地連結。再者,本題需回歸leadership 的主題,當然畢業兩三年後的短期目標,也許不太可能立刻成為專業領域中的領導人物,但長期目標是可以展望的。本題也需呼應上一題的學習目標,從就學規劃延伸到職涯規劃,相輔相成。最後,所謂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故本題也要提及未來將如何回饋英國政府與Chevening community ,藉此再次強調自己是最值得Chevening 投資的申請人。

以上~簡單分享Chevening 這個聲譽卓著的英國政府獎學金,也(順便)講了一下獎學金essays 的寫作方向。希望對有意去英國讀書的讀友有幫助,也歡迎大家將資訊分享給希望去英國讀書的朋友。








Thursday, June 13, 2019

如何準備 Writing Sample

(圖為幾年前在NYU 附近亂晃所見的句子,隨手拍下,語出哲學家維根斯坦,對寫作者來說甚有深意~) 

很久沒有寫教學文了,這次來談談人文社科博班申請中我眼中真正的大魔王:writing sample。原因如下:第一,對於在台灣完成大學教育的人來說,這是首個長篇的學術英文作品,該如何下筆,實在是有點困難;第二,雖然說是長篇作品,但相對來說可以準備的時間並不多,在準備英文考試、選擇申請校系、聯絡老師、撰寫SoP/PS/CV等等等繁忙事務中,還要設法生出一篇十幾頁的英文論文;第三,究竟writing sample 在application package 中的作用是什麼?admission committee 或 potential advisor 在審查過程中會審閱writing sample?希望從中看到什麼樣的資訊?

上面的三個問題,應該倒過來回答,先知道wrirting sample 的作用,再討論具體可行的準備方式。所以,Writing sample 的作用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讓我們看看你有沒有本事寫篇還像樣的英文學術論文」。先來參考兩個programs 對於writing samples 的規範:

UC Berkeley History:
A scholarly writing sample of no more than ten pages. The sample should be in English and 1.5 or double spaced. A topic of a historical nature is strongly preferred.  If your ten-page sample is an excerpt from a longer paper, you may add a (no more than) one page abstract of the paper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sample. You may cite references in the body of the ten-page sample or include a page of references at the end – whichever works best for you.

Cornell Sociology:

The writing sample should be a short paper, published or unpublished, that will help the admissions committee understand your analytic abilities,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potential as a sociologist. Co-authored papers are discouraged, unless your contribution to the joint effort is clear. The paper need not be in sociology.

要寫出一篇「像樣的英文學術論文」,這涉及了1) 對學術寫作基本的掌握,例如基本的文章結構(引言、結論、主要章節安排等)、2)學術規範(適當且正確的引用參考資料)、以及3)基本的英文寫作能力(至少句子通順,邏輯連貫,不要有低級錯誤)等。這些是最基本的學術英文寫作要求,故申請人在審視自己的writing sample 時,也要力求達到上述標準。建立在上述基礎上,審查者可再藉由writing sample 審申請人對現有相關研究的掌握、收集與分析資料的能力、以及是否透過原創研究提出自己的創見,進而判斷其是否具備就讀博士班的學術潛力。

那麼誰是writing sample 的讀者呢?依據我的經驗,因為writing samples 篇幅不短,需要花相當時間才能讀完,故 admission committee 會依據申請人在SoP中提到的研究領域或potential advisor來分配。對申請人來說,最有可能讀到writing samples 的就是你未來的advisor,除了SoP之外,展現研究能力的最好機會。

接下來,討論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下,產出這篇「人生第一篇的英文論文」呢?首先要來看看申請人手頭上有什麼:

1) 如果你已經有一篇用英文寫的學術論文,甚至是已經出版的作品,恭喜你!!只需再檢查稿件是否符合program 的要求(篇幅、格式等),進行必要的調整,並確認英文寫作的品質,就可以下好離手送出囉。

2) 如果你有決心和毅力,想趁此機會磨練自己的學術英文寫作能力,立馬來寫一篇,那請務必預留充分的時間,這邊的充分時間是三個月或以上,且不含選材和構思的時間,也不含英文編修的時間(所有學術英文,從專書、期刊論文、乃至「人生第一篇」的作品,都至少需要經過proofreading 或 copy editing 才能見人)。

3) 如果你有中文的研究論文(例如學期報告、碩士論文、或中文期刊論文),這個情況比較複雜一點,說明如下:
首先,我不贊成直接的中翻英,這個做法既耗費時間又不能確定產出品質。大家所習慣的中文學術寫作和一般規範的英文學術寫作,有本質上的不同,例如中文論文也許可以花費相當篇幅做研究回顧,但英文論文通常在簡短的研究回顧之後,就要直接呈現研究本身的原創內容,這種差異在中英轉換時會增加不少處理的時間。再者,(讓我們坦誠的面對)大部分人的中文學術寫作都有許多問題,如贅字、無主詞、意思不明等(我自己的中文學術寫作也...),這些內容若直譯成英文,絕對不會替申請加分。

因此,在進行中翻英之前,必須先針對中文原稿做一定程度的處理。最好是能請教有英文學術發表經驗的老師、學長姐(反正就運用人脈XD)、英文編輯等等,先針對中文原稿的內容做一些取捨。例如文獻回顧大部分應可精簡,或者多用一些英文的相關研究(都引用中文研究讀者看不懂啊...)。而論文的主要論述之過程與結論等,則需以直白、簡潔的方式有效率的敘述,再加以凸顯。刪除整篇論文重複的部分(學術寫作是一個人的漫長歷程,有時難免自說自話,語多重複)。完成上述步驟後,相當於完成一篇在結構內容方面符合英文學術寫作規範的論文,只差須改以英文敘述與專有名詞的查找翻譯而已。進行到這一步驟,如果時間許可,可以直接將整理過後的中文稿改寫成英文,再請人編修或校稿(直接從英文語境優化內容,省去翻譯的時間和誤差)。如時間有限,就算請他人直接中翻英,所產出的文件品質,也會優於使用未處理過的中文稿所進行的翻譯。

最後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於針對現有原稿(不論中英文),選出最能展現自己研究能力的內容,以writing sample 的方式呈現出來。如同本文前面所貼兩個programs 針對writing sample 的規範,文稿長度長則10頁(頂多15頁),雙行或1.5 倍行高,這樣英文字數大約在6000-8000字左右;短則可能3000-5000字,而上述1)或3) 兩種常見的狀況,字數皆有可能超過這個限制,因此該如何從中取捨內容,便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的建議很簡單,就是:

「不要重複別人已經寫過的東西;多寫別人沒寫過的,只有你能寫得出來的內容」。如前所述,關於研究回顧,只須展現自己對該研究現況有一定的掌握即可,其餘一律精簡。自己搜集而來並加以分析的資料(田野訪談、檔案、文獻或文本等),若非和後續分析或主要論點密切有關,也不需保留。若一篇文章中有多個論點,則只需選取最具原創性或最有新意/貢獻者。若擔心片段選取造成敘述不清,讀者無法掌握脈絡,可在writing sample中寫一個簡單的說明,表示writing sample 是從長篇的研究中揀選而出,簡單介紹一下長篇研究的主旨與內容(例如:本文選自碩論,該碩論旨在探討.....),這種時候自我引用是完全合理的,也能吸引讀者對自己的研究產生更大的興趣。為了強化writing sample 的整體性,可以改寫選取出來的章節段落,重新寫過導論與結語,使其自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這樣就不會有片斷化的問題了。

以上~呼,終於寫完了,希望對有志申請人文社科博班的同學們有幫助,writing sample 真的難對付,但若構思清楚,還是有可能在申請期限前產出一篇內容品質佳,能夠佐證自己的研究實力,替自己的申請加分的writing sample。希望大家在時間充裕時,提早準備,好好完成這一篇也許是「人生的第一篇英文學術論文」的作品喔。

Tuesday, March 26, 2019

UCLA Alumni Scholarships (UCLA 校友獎學金)審查經驗分享




最近有機會幫UCLA審查UCLA Alumni Scholarships 的申請文件,整體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經驗,把過程和相關的心得寫在這裡,和大家分享。雖然是申請大學部的文件,但不論是申請大學部或研究所,撰寫申請文件的原理大致上是相同的,故希望這篇文章也能給有興趣申請美國研究所的讀友們一些幫助。

因為是校友,便收到了校友會寄來的email,希望徵求reviewer 來審查大學部新生的獎學金申請文件,雖然審查過程在腦力與時間上會帶來相當的負擔,但還是一口就答應了。我自己在美國的求學過程,受惠於許多獎學金的支持,對於獎學金能替學生帶來的經濟、社會與文化資源深有體會,有機會當然想參與獎學金審查的過程,算是回饋社會。此外也希望透過這個機會,以參與者/審查者的身份實際了解、操作美國大學挑選人才的標準,精進自己閱讀和編修相關文件的能力,回饋給這邊的讀友們。

簡單介紹一下審查的內容和流程。申請者是「已經」拿到UCLA 錄取的大學生,故在學術成績和各方面表現已經有一定程度。審查內容包含幾個項目:課外活動、獲獎榮譽、兩題essays (各有題目)、推薦信一封。為了讓reviewers 能了解這個獎學金的成立宗旨和審核標準,學校製作了training viedo 讓大家可以在審查開始前先行瞭解,也有實體的工作坊(不過我目前不在LA 故沒能參加)。除了介紹獎學金的基本內涵之外,最重要的是說明各項目的分數分配和評分標準。一切審查過程都在線上進行,除了評分之外,還要寫審查意見(暈倒)。由於要趁學校放榜完的時間快速完成審查(書面審查之後還有面試,且必須盡快發布獎學金名單來搶優秀大學生),整個審查過程必須在一個週末(48小時)內完成,對reviewer 的時間安排而言可說是相當緊迫。我在規定時間內讀了將近二十份的申請件(就是將近40題essays 、二十封推薦信、和二十份申請表格資料),一整個有回到博班時期趕時間改學生報告的感覺(笑)。

接下來寫一些我的觀察和心得。首先,一個好的獎學金審查會提供很明確的scoring rubric,各分項審查的重點是什麼、佔總分比例多少。這部分我想較大規模的graduate programs 一定也有,只是一定也不會對外公布(笑),但申請者可以自己權衡一下各申請要項(成績、文件、研究/工作經驗等)的相對比重(或者打聽一下比重分配),評估一下自己相對的強弱項,設法截長補短,加強自己的競爭力。

由於reviewers 人數眾多,每個人的評分標準難免主觀(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標準),因此UCLA 建議reviewers ,要確定的是自己相對的評分標準,至少先讀完五份申請件,大致了解自己所分配到的申請人強弱分佈,再開始評分。也就是在自己所審查的申請人群體中,要達成理想的成績分布(distribution),不要有成績集中偏高或偏低的情形。以我自己來說,我完成全部申請件的評分之後有簡單做個計算來檢查,結果90(滿分100)分以上和60-70分區間約各佔總體的18%,80-90分區間為40%,70-80分區間為23%,算是還蠻理想的分布情況。

再者,針對有題目的essays,請一定要仔細審題後再寫,絕對~不要~自以為讀懂了題目就開心下筆。例如這次的兩題essays,有一題要申請人就領導力來發揮(這也算是申請商學院碩班或MBA 的標準題目吧),先自行挑選一個相關的quote再申論之。結果有許多人引用的是如一個好的老師應該如何,言勝於行,人生成長在於不斷學習等,實在很難和領導力 連結的名言佳句,後續的解讀也就很難不離題。也有人從自己的課外活動中舉例,但寫起來多半偏重介紹自己活動的內容(和成就),忘了寫這些經歷和領導力的關聯(如何啟發自己對於領導力的想法和強化實踐)。這樣得到的分數自然就會打折扣。

第三,關於推薦信,令我有點驚訝的是,推薦信中常犯的錯誤,在這次的審查中還看到不少。例如誇大形容申請人優點,但缺乏具體人際互動佐證,提供非從推薦人立場所能知悉的例證,或者推薦的程度和提供的例證不相符。上述問題我在審查意見中都會明確寫出,因為哪些問題使這封推薦信的integrity有問題,信度打折。故再次提醒各位,申請學校或獎學金,請務必慎選推薦人,如果必須自行擬稿,一定要避免出現上述問題。

第四,要注意申請件的「整體性」,申請件中的每個項目,加總起來要能提供足夠的cross-reference,讓審查人交互查證,至少不要自相矛盾。例如寫說未來想進醫學系但在課外活動部分連在醫院當義工的經驗也沒有;或者推薦信找生物老師來寫,強調自己的實驗能力,但主要課外活動全部都在算數學還得獎。也許不是每個reviewer 都像我一樣龜毛,依序看完每個項目後還會回頭重看再比對,但是加強申請件的整體性,能讓整體得分達到超過100%的效果,是申請時值得努力的目標。

最後,審查的時間很太短,需要審查的文件又非常多,故申請文件須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傳達最核心的訊息。如前所述,此次的獎學金申請,審查者在兩天時間內,扣除吃飯睡覺家庭時間等,共看了將近六十篇的短文(essays+推薦信),除了閱讀文件,還要給分並陳述理由,時間壓力可說非常大。此次獎學金,所有的UCLA 錄取新生皆有資格申請,申請件數至少有上千件,而一般熱門的碩班研究所,申請件數也在千份左右,審查的時間壓力應不分上下。故申請人在撰寫文件時,要體諒審查者的工作壓力,請直接針對文件的題目或目的寫重點,絕對不要把篇幅花在鋪陳或刻意展現文采上(也就是和答題無直接關係的文字書寫),才能在有限篇幅內傳達有效訊息,幫助審查人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判斷。

兩天密集的審查過程,雖然相當累人,但也使我獲益良多。申請即競爭,從來都不容易,看得出來大多數的申請人都相當努力,但申請件中仍有各種或大或小的問題,最後能脫穎而出的,也就是常態分佈中最右邊的那百分之幾。希望透過此文,讓大家能一探美國獎學金審查過程的真實面貌,分享申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要點,供大家參考之後,日後若有機會申請學校或獎學金,能在申請的過程中成長,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Saturday, March 2, 2019

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介紹


時序進入三月,拿到學校錄取之後最重要的下一步是什麼呢?當然是努力尋找獎學金的機會,是開拓財源!!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覺得很棒的獎學金機會「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

在開始編修工作前,不諱言我一直是個「美國俗」--想到留學就只會想到美國。開始幫同學們編修文件後,自己也開了眼界,發現除了近年來留學荷蘭的人日益增加,荷蘭的學程學位設計也確實自有特色。有幸幫助同學申請到荷蘭的碩班之後,自然而然也就漸漸知道留學荷蘭的一些獎助機會。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觸了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

關於獎學金的成立目的與適用對象,請詳獎學金官網。主辦單位也舉辦了獎學金的說明會,雖然時間已過,但說明會簡報(中英文版)、FAQ等等,在這裡都可以下載。特別是中文版的簡報實在太佛心,除了台達獎學金,還一起介紹了歐洲留學獎學金、教育部歐盟獎學金、荷蘭獎學金(Holland Scholarship)等,請有興趣或者正準備要赴荷蘭或歐盟國家留學的同學,務必務必詳細閱讀,申請適合自己的獎學金($$$嘛,當然是多多益善啊你說是不是)。

再回來講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在我看來這個獎學金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以碩士學生為對象。留學美國的人就知道碩士要有申請獎學金機會是多麼困難(更別說拿獎學金讀碩班了)。再者我覺得給的額度還是不錯,雖然非全額,但考慮歐洲的學費和生活費,這樣的獎助還是不無小補。

接下來分享一下關於台達荷蘭獎學金的申請心得,誒,應該說是我幫助同學編修申請文件並成功進入口試(後來也錄取)的心得。申請獎學金除了一般的文件(CV、推薦信、畢業證書等),還需要繳交500字的個人簡介/Statement of Purpose for Delta,和1000字的Study Plan/讀書計畫。重點來了,這兩份文件大家在申請學校時多半都已經寫過,能拿到學校錄取,文件應該也寫得不差。但台達獎學金設定了明確的贊助議題,要如何修改既有文件,提升自己申請獎學金的競爭力,說服獎學金審查委員自己是最值得投資的人呢?

需注意的是,獎學金簡章只設定了環境及永續能源等「相關領域」,沒有設定具體的就讀學門,這就是大家可以做文章的空間了。以我經手過的領域,包含農業科技、建築設計、能源管理、科技管理等等。這些領域和環境與永續的相關性各不相等,例如農業科技和永續發展可說是直接相關,建築設計或科技管理等則需多費點心思建立關聯性。建立關聯性的方法還是要從自己的學習或研究興趣出發,尋找自身與獎學金宗旨可以建議的連結。例如科技管理,可以從綠色供應鏈、智慧工廠、循環經濟等面向切入;建築設計則可從綠建築、建築能源管理、綠帶重建等設計理念發揮。從上面的舉例可知,善用關鍵字非常重要,關鍵字是申請人與審查者共通的詞彙,以關鍵字為始,從自己過往的學經歷中選擇題材,證明自己具備相關基礎,以及勝任未來學習的能力。能掌握以上要點,就有希望進入獎學金第二輪的面試囉(心)。

上述建議,申請其他設有專門議題的獎學金也都適用。以上~和大家分享這個獎學金的機會,再次鼓勵符合資格的同學慎重考慮申請喔。


Sunday, October 14, 2018

如何寫具有跨領域/多元領域性質科系的SoP


(圖為筆者今年初在國會圖書館做研究時所拍的 Main Reading Room,坐在裡面查詢資料時不時仰望穹頂,感受知識的力量)

在上一篇創新科技編修心得分享中我誇下海口,要來寫一篇如何寫具有多元性質領域SoP的教學文,因此在編修的旺季中還是來還(自己欠的)稿債來了。這幾年來的編修工作,受惠於同學們多元背景和興趣,發現現在的高等教育中有越來越多programs,整合兩個或更多的領域,培養產業和實務問題所需的能力和人才。老實說,這對於從大學以來一直念基礎學科的我(物理+歷史),真的是大開眼界(?),真心覺得很有創意。但同時在編修過程中,也發現針對這些program 的SoP,有一些寫作上的特性與挑戰。因此希望透過這篇教學文,提出一些寫作上建議,對於想要拓展自己多元面向的申請人能有所幫助。

什麼是具有「跨領域/多元領域性質」的科系呢?底下先舉兩個例子:
CMU 的Master of Integrated Innovation for Products & Services (MIIPS),強調設計、創新,產品管理,以及科技和人文的整合。
U of Texas at Dallas 的 M.S. i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包含工程、管理、領導等三大面向的課程與訓練。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的MSc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則是因應社會需求設計多個track,強調科技創新與大規模系統性的應用。

(舉這兩個program 只是純粹作為例子喔,不是推薦大家一定要去申請:P),可以看出這些科系多半包含二~三個領域的核心能力,並強調整合核心能力解決特定的應用問題。那麼從申請人的立場,應該如何寫出有說服力的SoP呢?

首先,由於這些program 都很有「個性」,有各自發展的重點與教育目標,故申請人在動比之前,一定要詳加研究program 的網站,明確知道program 強調的核心領域是哪些,成立宗旨為何,希望透過整合這些領域培養什麼樣的能力(如果program有提供校友的就業狀況,也可幫助掌握program 所培養的人才)。

接下來,確定了program 包含的核心領域之後,要將自己的學經歷背景與這些核心領域連結。通常某program 吸引自己申請,其特色或重點必然和自己的學經歷背景有重疊的地方。比如說program 的核心領域是ABC,自己的學經歷涉及的領域是ADE,那麼從共通點A出發,回顧自己相關的學經歷,從中衍伸出申請動機(例如特別有興趣或想要解決的議題),再拓展到BC領域,說明自己身為具備A背景的申請人,未來也能勝任BC領域的學習,並呼應program 的教學/研發重點,強調自己是最適合該program 的申請人。

當然,申請人的背景也有可能和program 的核心領域完全沒相關,比如說program的核心領域是ABC,申請人的背景是ㄅㄆㄇ,這樣的不相關(笑)。這時候要採取的是跨領域的SoP寫法,建議自己與program 的連結。針對program 的幾個核心領域,可以從和自己最相關的領域開始建立關係,然後延伸到其他核心領域。

這篇教學文講的不是文字上的修辭,而是寫作的思考邏輯。在高等教育日益多元的今日,可以選擇的graduate programs 型態與內容也愈加多元。因應瞬息萬變的世界,選擇呼應自己興趣與未來期許展望的科系,是申請學校時必要的功課。希望這篇教學文有助於正要拓展自己知識領域的申請人,寫出切中目標的SoP,成功申請到理想的校系。




Sunday, July 22, 2018

怎麼寫SoP中的客製段落

(圖為七月盛夏的芝加哥大學校園)

七月就是應該寫SoP教學文的時間,在申請季開始之前,提供相關的寫作指引,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人。這篇文章已經整理出目前部落格中相關的SoP寫作文,這篇將繼續討論一般性的SoP撰寫原則,重點則會放在SoP中的客製段落。

SoP是一種「有企圖的呈現自己和申請program之間契合度」的文稿,功能在於幫助入學審查委員評估申請人和program 的適合度。在SoP中,申請人除了介紹自己,有很關鍵的一部份在於建立program和自己的「關係」。這個關係建立的好,不僅申請人是program必須錄取的人選,program 也是申請人的最佳選擇,錄取機會自然提高。

這個關係建立的關鍵點,就是SoP中針對program的客製段落。一般來說,SoP從開頭起,以申請人為主角依序鋪陳(相關的學術、專業歷程,申請動機與準備,完成學業後的展望等等),使讀者對申請人有充分了解後,再透過客製段落直接陳述program 與申請人的密切關係。

我們先來看一段「不行」的例子:

I am drawn to ABC program at DE University by its reputation in the QQ Area and a practical curriculum to offer graduates to have a successful career in the future. Moreover, I have heard from many that they do enjoy their studies in ABC program and most of them have ideal jobs. It should be credited with ABC prestige and alumni network.  Therefore, by studying in ABC program, I believe that I can establish my core professional QQ abilities and tailor them to show the power of QQ to the world.
(ABC, DE, QQ 當然都是我代換原段落中特定科系領域名稱的代稱,例文英文沒有多做修正)

這個例子那裡不行呢?1) 沒有針對性,2) 不夠細緻。

1) 沒有針對性,這點是很容易判斷。上面例文中,把科系領域名稱代換後,原有內容幾乎可以全部直接成立(內容的好壞先不論),可見此段落,不是針對program 最主要的特色或強項來寫作的。針對性不足,在建立關係時是很不利的,就如同與人交往,我們會希望對方真心瞭解自己的好,而不是以一般論之,也不知道對方的個性偏好,純粹泛泛而談,無助於對方判斷進一步深交或合作的可能,異於浪費彼此時間。

2) 不夠細緻,沒有具體寫出program如何滿足自己的學術或專業需要,在program中希望學習或培養的知識或能力,甚至期許自己對program可以做出等等。缺乏這些內容,自然無法明確說明為何program 是自己最佳的選擇,說服力便大打折扣。

怎麼解決?SoP是一個自問自答的過程,在客製段落之前的數段提出自己的研究議題或希望培養的能力,在客製段落中以program作為這些問題的答案。program 作為答案,可能是整個program的特色或相關的研究設施、業界合作機會等,也可能是提供的課程或訓練內容。曾有人問我,program的課程開出來就是那些,寫了和其他申請人的SoP豈不重複?我的回答是課程也許一樣,每個人想從課程中得到的知識也可能一樣,但動機和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能不同,正是這個不同,能具體顯現申請人對program 深入的了解,知道program 就是自己所尋求得答案。針對博班申請人,寫出自己有興趣的實驗室,可能的指導教授人選,一般來說就足構說明program 作為解決方案。

當然,其他比較私人的理由,例如曾到該校交換訪學,或者認識program的教授,或者對該program 有特別的嚮往(例如該系是你的指導教授的母校,你從指導教授的言教身教看到該系教育的成功等等),也都可以寫。

2) 的問題解決,段落內容自然會非常具有針對性,所以1) 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最後一點小補充,在我的經驗看來,客製段落對於申請人數眾多的熱門科系,如資工等,其實相對來說更加重要(應該說不論如何都很重要,特別提出此點是希望申請人不要因為自己申請的科系競爭激烈就覺得這個段落沒人看,不重要)。正因為科系熱門,入學委員更希望確認申請人是出於對自己的求學需求與系所的深入認識而申請,並非搶搭一時風潮而盲目申請。總之,SoP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增加錄取可能性的好機會,而客製段落更是需要細細雕琢,希望這篇文章對正在寫(以及即將要寫)SoP的讀友們有幫助喔。

Sunday, August 13, 2017

回顧與前望,SoP寫作的兩大類寫作指引整理


(圖為今年初夏造訪的維也納Cafe Central,自十九世紀末以來,就是騷人墨客閱讀、寫作、尋求靈感之處)

炎炎夏日,多半在城裡各個咖啡廳吹冷氣,看能否吹出些寫作的靈感(菸~)。想著想著,就想整理一下自己關於留學文件寫作教學文的一些想法。網路上各類SoP寫作的相關文章不勝枚舉,多半看起來不同,卻又相似。一直以來,我想寫的是有兩類目的,第一類是提綱挈領的討論說明SoP這一個文類的寫作目的和基本技術;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再來進行第二類,討論關於各種特定情況或脈絡下的SoP寫作。第二類尤其是現有SoP寫作相關討論中非常欠缺的。但這類討論其實非常重要,畢竟SoP賣的是「人」,除了普遍性的寫作指引,如能找到切合自己狀態的相關寫作討論,就能更準確的呈現自己,在申請的激烈競爭中脫癮而出。

感謝歷年來部落格的讀者和編修服務的同學們,讓我讀了相當數量的SoP,在閱讀與編修的過程中,累積經驗與心得。不僅是針對申請的領域加以分類,也漸漸從申請人的狀態、申請program的性質等方面嘗試書寫相對應的寫作策略。這項工程還在進行,希望今年夏天能在寫出一兩篇幫助即將要申請或對留學有興趣的讀友們。

下面把目前小站上所有關於SoP寫作的文章整理一下,希望有需要的讀者能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訊息,把握夏天的時光,開始相關文件的寫作,之後能順利送出申請,幫自己爭取一張體驗世界的入場券喔。

第一類,一般通則討論
SoP寫作要點
SoP寫作技巧
怎麼寫SoP中的客製段落

第二類,特定脈絡下的SoP寫作策略
寫給第二次申請的你/妳
如何讓第二次申請的SoP更有力
跨領域SoP的寫法
如何寫具有跨領域/多元領域性質的SoP



Tuesday, July 25, 2017

我要怎麼...推薦自己?草擬推薦信的心法和方法(下)



(Distinction, 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的經典名著,書名恰巧呼應了推薦信的作用)

草擬推薦信的心法和方法(上)討論了草擬推薦信的don'ts之後,這篇要繼續討論草擬推薦信的dos,文章比較長,請慢慢閱讀喔~。

1) 草擬推薦信的"dos" 從選擇推薦人選開始。對於推薦人的選擇,網路上已經有一些討論,但大多集中在人選的決定上(例如「指導專題但還是資淺助理教授」v.s.「德高望重系主任但只是不太熟的授課老師」,或是「工作多年是否要找公司主管寫信」這樣的問題)。這邊要強調的是草擬信件時,要從所決定的人選來安排信件的內容(至於上面那些問題?答案很簡單,選對你最熟悉的人來寫就對了)。說來簡單,其實不太容易。這邊先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在美國讀博士班的時候,剛好遇到我的指導教授升等審查(助理教授升副教授)。身為學術關係上最親密的學生,我要幫老師寫一封推薦信,向學校推薦讓老師升等續任。第一次寫信就是幫老師寫,真是一個不簡單的挑戰。定下心來,先想想自己和老師之間到底有哪些「關係」:

首先當然是指導教授和學生的關係、接著是授課老師和上課學生的關係,最後有授課老師和教學助教的關係。因此就決定以這三種關係為架構,來寫我想推薦給學校的內容。老師身為我的指導教授,投資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栽培我這顆小種子;老師上每堂課都有詳細規劃的教學流程和目標,且永遠鼓勵學生勇於發言;老師帶領助教們,除了一起完成大學部繁雜的課程,也培養了助教們日後長久受用的教學能力。推薦信的作用如何我不敢說,不過老師最後當然是順利升等,不然我也無法順利畢業啦XDDD。

講完例子,回歸正題。在選定推薦人後,請先花幾分鐘想一想,自己和推薦人的關係是什麼?曾經在哪些情境下互動或共事?兩人往來的過程有哪些細節?請先大概的想一想,記錄下來。

2)推薦信的重點在於介紹「人」,不是介紹「事」。把握上面所說的互動細節後,下一步要思考的是自己有哪些值得被推薦特質或能力,可以用上述的細節為例證,詳細地呈現出來。例如你選擇了專題指導教授當推薦人,和教授互動的細節就是指導實驗和報告撰寫,而這些細節可以呈現你是個有求知熱忱、細心,遇到困難不屈不撓年輕有抱負的科學家(這邊只是舉例,請選擇你最想被推薦的特質來發揮)。同樣的邏輯,不只是用在師生關係,同樣在長官--部屬關係也一樣適用。只要循著1)和2)的順序,推薦信的內容就可以逐漸成形了。

3) 如同SoP的寫作一樣,細節很重要。以下列舉一些推薦信中很重要的細節,申請人在草擬推薦信時常常忽略,卻是審查委員會特別注意的要點。
-- 推薦人與申請人認識的時間長短。時間越長,(理論上)推薦人對申請人應該認識的越深,寫出來的信就更有份量,且推薦人可以著墨申請人在專業上的成長過程或學思歷程的轉折。
-- 共事的課程或工作難度。如大學時期去修某老師研究所程度的課,將graduate-level 寫出,更能凸顯申請人的潛力。同理,若共同執行的跨部門或大規模的專案,也要特別寫出規模和影響程度,都是替申請人加分。
-- 申請人在某群體中的相對評價。世事無絕對,所有的評價都是相對的。例如說某學生outstanding,要寫出這個比較的基礎(例如在某課程的班級中,或全年級的專題生中)。若是請長官你替寫信,也可以寫出該你在長官歷年來共事過的員工當中相對的程度。

看完了草擬推薦信的心法與方法,是否覺得換位思考寫推薦信不再困難了呢?最後要提醒讀者的是,申請人所寫的推薦信只是草擬,信件最後的完整內容,仍是由推薦人負責。推薦人對於申請人所提供的推薦信草稿,可能照單全收,也可能再做後續修改,基於學術倫理,申請人是不應該過問的。因此在草擬信件時,將自己值得推薦的特質完整的呈現出來,就是在無形中透過推薦人幫自己的申請增值喔。



Friday, July 7, 2017

我要怎麼...推薦自己?草擬推薦信的心法和方法(上)


(圖片來源:http://www.chronicle.com/article/Recommendation-Inflation/239641/)

又到了申請季節,今天來談個有點爭議卻又非常重要的議題:申請人如何草擬推薦信

這個議題有點爭議,因為理論上推薦信應該由推薦人自行撰寫,申請人針對信件內容,是完全不應該介入或參與的。然而,在實務上,推薦人請申請人先行擬稿的狀況卻非常常見(依據我的觀察,特別是在台灣尤其如此)。因此撰寫推薦信,在某些狀況下,也成為準備申請文件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這一兩年來編修了不少由申請人草擬的推薦信,也時常回答草擬信件時遇到的問題。基於這些觀察,以及我自己幫學生和老師寫推薦信的經驗,我會以兩篇文章的篇幅,討論「推薦信」這個在許多申請人心目中最難捉摸的問題。

我們先討論草擬推薦信的"don'ts",在下一篇文章中,再來談草擬推薦信時的"dos"。

草擬推薦信的"don'ts",在實務上為何會發生?主要原因在於1) 沒有掌握推薦信在申請過程中的作用,2)沒有運用「換位思考」的能力,從推薦者的立場來寫信。don'ts輕則降低推薦信的效果,重則影響推薦信的可信度,因此在草擬推薦信的過程中,一定要盡量避免。3) 推薦人和申請人關係不深,互動不密切,無法針對申請人寫出具體有效的內容。

先說1),推薦信在整個申請案中的作用,在於透過他者的眼光,幫助審查委員了解並判斷申請人是否具備未來學習與研究上的一些不可或缺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能是一些hard skills研究能力、實驗技術、語言基礎等等;也可能是一些soft skills例如人格特質、文字或語言傳達、或溝通能力等等。1) 所產生的don't,在於沒有直接簡要的針對上述這些特質加以著墨或討論,使推薦信無法發揮影有的效果。例如申請教育相關的科系,申請人的教學經驗與人際關係處理是相當重要的考量,但推薦信中只提到申請人上課很投入、成績很好,對於申請的幫助就有限。然而若是申請理工科系的博士班,學科的基礎能力和學習能力,是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相對來說就很重要。此時若推薦信只提及申請人的團隊合作能力,就像打了擦邊球,不能說是錯誤,但也沒有正中紅心。


2) 換位思考,申請人須要站在一個自己不曾體驗過的「位置」來重新審視自我,所以比起1)來說,在實際操作上要困難許多。簡單來說,申請人覺得重要的東西,推薦人未必覺得重要,或有足夠的立場與證據來撰寫。而推薦人可以詳細闡述的評價或內容,在申請人看來,又未必覺得重要或需要。申請人與推薦人兩個「位置」之間的誤差,會導致推薦信可能流於形式,無法產生充實的內容,及達到有效的推薦。

有些推薦人立意良善,讓申請人在草擬信件時自由發揮,實際上申請人一股腦地想透過推薦人的立場,全盤說出自己優點,卻可能降低推薦信的可信度。例如申請人請授課老師寫信,內容卻包含自己參加社團的成果。授課老師若非社團指導老師,如何能得知申請人在社團方面的表現呢?也就是說推薦人唯一的訊息來源就是申請人,並非來自於自己獨立的觀察與判斷,這樣對於推薦信的可信度傷害是很大的。又如申請人希望推薦人美言自己的工作表現,但自己的工作貢獻,以推薦人的立場來看,對所屬組織來說卻不是最重要的。如此就算推薦人對於申請人草擬的內容照單全收,推薦信的效果也無法突顯。

3) 記得~推薦信要推薦的是申請人,不是推薦人自己。乍看之下讀者可能會覺得,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什麼好提醒。不過在我編修推薦信的經驗中,確實有看過一封推薦信有60%的篇幅都在介紹推薦人自己的豐功偉業(擔任國家級研究機構的主管,主持過大規模的研究計畫等等),但這些事蹟和申請人與推薦人之間的互動卻沒有關係,頂多說明了申請人工作過的機構或參與過的研究計畫而已。這種狀況常見於推薦人與申請人關係非常生疏的時候,因為可以發揮的細節有限,所以只好敘述一些比較客觀的事實,但對於申請人的幫助是有限的。

這邊簡單列出推薦信dont's的幾個類別,下一篇文章將討論草擬推薦信時的dos,讓你勇敢、有自信地透過他人之口來推薦自己,未完待續喔~


Thursday, July 28, 2016

寫給第二次申請的你--如何讓你的SoP更有力


針對「第二次申請」的相關文章本來只想寫一篇的(請參考寫給第二次申請的你/妳),但近日正好因為教學和編修的關係,有機會進一步思考第二次申請寫作SoP的要訣,回頭看自己的舊文,發現之前討論的多集中在心理調試、時間安排、和強化條件上,對於SoP寫作本身的討論不多。反省(XD)一下之後,在這篇文章,將討論一下在「申請領域相同,研究對象也沒大改」的情況下,撰寫第二次申請的SoP時,應該注意的一些事情。

首先就用自己兩次申請同一個博士論文獎學金的研究計畫書來當例子,雖然博士論文研究計畫和申請學校SoP兩者的篇幅和內容細緻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寫作的要領有共通之處,因此也就藉題發揮一下,用自己失敗和成功的經驗,作為大家寫作時的一點參考。

我曾經先後兩年申請了蔣經國基金會的博士論文獎學金,蔣經國基金會是台灣一個非常重要的獎助單位,主力在支持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我當時申請的是資助博士論文寫作的一個獎學金,第一年備取(但既然獲獎可以拿$$,獲獎人基本上都不會放棄領獎,所以我也就沒備上),第二年正取。除了申請結果不同之外,博士論文題目沒有改變,寫推薦信的老師們對我不棄不離,所以是同一群人,執行研究的也還是我本人--這是一個一切都是原班人馬的概念啊。在控制了這些變因之後,剩下的目標就很單純了(但單純不等於簡單啊:P),那就是如何在既有的研究框架和材料上再出發,勇敢的向曾經嘗試過的目標再挑戰一次。

第一個步驟就是克服心理障礙,拿出去年沒成功的研究計畫/SoP,確認一下有哪些是要保留的地方(研究領域、題目等等)。接著就是重點了,要想想自己過去這一年,針對這個研究題目進行了哪些相關的活動,例如尋找了那些研究材料、是否進行相關的實驗、或者有相近議題或論文出版或會議發表等。要注意,一定要與該研究(直接)相關的活動才寫,非直接相關者,可以考慮,但不必優先寫入。因為理論上來說,既然決定要申請第二次,且研究領域和題目又沒大改變,基本上申請人在一年的準備期當中,應該比較可能繼續從事與該研究相關的工作或活動,可以寫的題材絕對不會少。因此在撰寫第二次申請的SoP時,作者本人對於過去一年的學經歷內容要有所取捨,這樣才能集中火力,透過過去年的相關成果,說明自己是一個有執行力的研究者,對自己所選擇的領域和題目有持續地投入,從學術面向入手打動審查委員。

我自己覺得,若自己第二次所寫的獎學金申請書中,有什麼加分的地方,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於我利用一年的時間,真的去查找了計畫中所提到的研究材料,而且對於這些材料有一些初步的觀察與認識(具體的材料分析必須等到寫博士論文實在詳述,當然在研究計畫中無法寫得太多),基於這些收穫,能更確實的證明自己博論題目的可行性和學術貢獻。當然在那一年中,我也有一些相關的發表經驗,得到不少聽眾的回饋,這些寶貴的意見也有助於我充實自己的研究論述,更妥善得描述自己博士研究的趣味所在。

再者我想從文件編修者的角度來討論第二次申請的SoP寫作。從這篇文章寫成後的兩三年間,我有編修了多篇第二次申請的文件,也得到很好的成果。累積了一定的信心之後,也得到一些心得在這邊分享。首先,寫第二次申請的初稿時,雖然以第一次申請的SoP為出發點,但在結構上極有可能需要大改,打破原有的段落分配,以最有效率且合理的方式呈現內容。

理論上第二次申請時,申請人對於自己的申請動機、目的、預期成果等都應該有更明確的看法,故若第一次申請的SoP是按圖索驥(姑且別說是瞎子摸象),第二次申請的SoP就該寫的提綱挈領。在寫作時,必須督促自己一開始就明確寫出自己的學術興趣、研究對象、預期貢獻未來規劃。將重點一次全部簡要說完後,再於接下來的段落中一一敘述(實際寫法參考前面的第四段)。第二次申請,SoP沒有寫流水帳的空間(應該說不論如何SoP都不該成為流水帳,但初次申請時,在對自己了解未深且不熟悉SoP寫作原理的情況下,還可說情有可原)。第二次申請時,則務必透過各段落明確的旨意、具體且連貫的內容,具體展現自己累積的學術實力。以此為前提,重整段落佈局與內容分配,達到文件的最佳效果。

基本上這篇分享文是基於博士班申請來寫的,但若你要申請的是碩士班,雖然可能沒有很確切的論文題目,但基本上第二次申請的領域總不會改變太多,那麼相關的工作經驗或專題研究經驗一樣是可以切合申請要點而為你加分的內容。

炎炎盛夏,這篇文章和揮汗(如果你開了冷氣...那就當我沒說:P)準備留學文件的你共勉之,在溽暑耕種的田地,秋收冬藏,來年有好收穫喔。





Friday, May 6, 2016

跨領域的SoP寫法


(圖為去年初夏的Boston Common)

四五月之交,陸續有留學文件編修的客戶來分享學校錄取的好消息,時序由春入夏,下一年度的申請季節很快又要展開。距離我上次寫SoP相關文章也是一年前的事情了,這一年來因為編修服務的關係,讀了很多各式各樣的SoP,累積了一些經驗,終於可以來寫一個很有意思,但也富於挑戰的主題:

怎麼寫跨領域的SoP

「跨領域」這三個字在最近越來越流行了,且不說CS、data science等領域引領時代風潮,吸引眾多申請人跨足嘗試,我自己覺得,在求學的過程中改變領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人的興趣本來就會隨著學習和職涯發展而有所變化,想透過下一個學位來學點不一樣的東西,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說到跨領域,有誰比我跨的大啊XDD~~)。因此這篇文章所要討論的並不是如何「跨」入某些當前熱門的領域,而是討論任何改變學習領域的申請狀況。當然,我的分享是以編修過許多各種跨領域的SoP的經驗為基礎,因此這邊的討論,當然也可以應用在任何特定領域之間的轉換。

「跨」這個動詞,表示某種距離的存在,這個距離就是申請人原有專業,和未來想轉入的專業之間的距離。因此,如何在SoP的陳述中,有效縮短領域之間的距離,就是成功的關鍵所在。

首先,要誠懇面對自己的申請動機,然後有技巧地表達出來。誠懇面對動機是一件很簡單又困難的事情。許多人留學的前提,是能進入一個有明確就業前景的領域,這絕對是很正當的動機。但這個前提,在實際寫作時卻會產生說服力不足的問題。主因並不是動機有誤,而是這個動機只對申請人自己有用,對學校方面來說卻意義有限。畢竟有就業前景的領域大家都想申請,學校為何只給你機會,而不給其他有一樣理由的申請人機會呢?再者,這樣的前提,有可能讓申請人撰寫SoP時畫地自限,因為內心想著「啊我申請這個,就是因為以後好找工作」,而無法進一步深思申請的動機和自己真正的追求。這樣一來,就可能會為了填補申請動機的空缺,而寫下一些和自己內心想法沒有真正連結的客套話,例如申請醫學相關的就說小時候家人受病痛所苦,所以從小下定決心習醫,但這類的客套動機,人人都寫得出來,也人人寫得類似,有寫沒寫,差距不大,無法真的為自己的申請加分。

當然,如果你選擇轉入一個相對冷門一點的領域,那你肯定是對這個領域情有獨鍾,但你仍需要面對新(你要轉入的)領域的讀者,真誠表達出對他們而言也有意義的動機。

接著,如同上面所說的,原領域和轉入領域之間一定會有一段距離,而申請人就是從此岸到彼岸的橋樑。因此構思SoP的第二步驟,就是要以你為中心,建立連結,當連結建立的好,這個「跨」所產生的距離就不是問題。表達時技巧很重要,但表達的重心不是的詞彙。華美的形容詞大家都會寫,但每個人真實的生命經歷才能帶給你的讀者記憶點。按照這個邏輯,我不太贊成SoP通篇都寫只寫新領域,而不提舊領域。這樣會給讀者一種人生的斷裂感(這樣我們的橋就搭不起來了),不理解過去,就無法真正穩健的設想未來。所以在寫跨領域SoP的時候,請回頭好好尋找那些讓「自己成為現在的我」的蛛絲馬跡,這些痕跡一定存在,細心把它們挖掘出來,以這些痕跡為線索,和「我所期待的未來的自己」進行連結,把縫隙一點一點的縫補起來,你會發現自己的人生從來不是迷茫地跳耀。這樣重新理解,肯定了自己,底氣足了,讀者也會真正對你這個人有興趣,進而支持你的申請。

當然,面對新領域,有時還是難免心虛。比如可能到了大三大四才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但還沒能在學校完整的修過相關課程。好學的孩子會透過線上課程(如Coursera)自修,但又覺得似乎不比學校的正式課程來的有說服力。這時候就要適時地加入更多的細節,具體說出你從這些課程中培養的能力,以及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收到啟發,想追求更專業完整的訓練。如果你離開校園已久,那豐富的工作經驗就是你的強項。許多時候,社會大學所教的比學院更豐富有趣,你在工作上有哪些觀察?處理過什麼樣的案子?是什麼樣工作上的經驗,激發了你放下工作,重新投入全職學習的決心?

建立自己的連結,講只屬於你自己的故事,讓垮領域的背景成為讀者記憶點,豐富自己的人生,也豐富你即將投入的新領域。

最後要補充一點:跨領域申請博碩士班的邏輯稍有不同。如果你志在申請碩士班,上述原則可以完全適用,且應該也足夠。如果你要申請的是博士班,那你需要的是一份紮實的研究計畫,和一直待在該領域的申請人所寫出來的研究計畫,有同樣的學術水準。而本文所提出的建議,則可作為寫作SoP時的熱身運動,在客觀的學術基礎上對讀者動之以情,必能一舉申請成功。

這篇文章不知不覺寫了好長,希望對於正躊躇如何跨出下一步的讀友們有所幫助,能勇敢進入新天地,展開人生新局~

Thursday, May 28, 2015

寫給準備第二次申請的你/妳

最近又有機會幫忙一些網友讀SoP,遇到幾位是準備第二次申請的例子。其實申請一次以上,才順利錄取美國研究所,是準備留學過程中相當普遍的情形。因此我想專門寫這篇短文,提出一些「準備第二次申請」的經驗和建議,和雖然一時遭遇挫折,卻心中熱火不滅,仍想著追求自我實現的讀友們分享。



(圖為2013年夏天在阿爾卑斯山看到的登山家)

先說說我自己的經驗,目前就讀的博士班就是申請了兩次博士班才被錄取的。第一次申請時是我的碩三上學期,當時打著如意算盤,想說應屆申請,沒有空窗期,能順順的接著讀博士班。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碩士論文還在進行中,尚無具體研究成果,此外自己連怎麼寫SoP都不知道,又全部申請全美排名前十的學校,結果當然是全軍覆沒⋯雖然我理性上完全可以理解這個結果,感性上卻很不能接受,沈溺在一種「啊~全世界都拒絕我了」的自我悲情中,默默把惠我良多的Ptt留學版從我的最愛中刪除了好一陣子,過了一段時間才重整旗鼓,著手準備第二次的申請。故以下的心得和建議,都是過來人的真心話。

在收到所有的拒絕信之後(真的,拒絕信收的太多,收到後來就會知覺麻木。但把信全部印出來貼在牆壁上應該是不錯的壁紙裝飾),先讓心裡沈靜一下,好好跟家人、老師,或好友聊聊,如果你覺得還是想再申請一次,那麼建議你

1) 先來點心理建設。申請美國研究所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雖然我們不時會聽到神人的錄取事跡,但我一直覺得人的聰明和運氣,應該是各自常態分佈的,兩者的最大值要同時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本來就是件有點神奇的事情。
這種想法不是為自己的失敗開脫,而是認清申請學校這件事情,本來就有相當大的機率成分。一個完美的準備,意義不在於保證一定會成功。而是當你完成準備的時候,可以很誠懇地對自己說:可以做到的我已經做到,已經對自己負完全責任。之後若仍未達成目標,我也能坦然將結果視之為外在不可抗力的因素的影響,絲毫不會有推卸責任的愧疚心。

2)有了心理建設之後,你需要很誠實的分析自己前次申請的利弊得失。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是否可以進一步強化?弱點為何,應該如何彌補、改進?問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非常誠實,客觀地比較、分析,不要有太多感情上的辯解。人不能將自己舉起,若希望未來能有所進展,就需要一種超越自我的眼光,才能清楚看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3)通過上一步可以整理出一些「代辦事項」,讓自己成為更有競爭力的申請人。這些項目因人而異,可能是重考托福、期刊投稿、申請獎學金等等,請自行衡量。把握這些項目之後,接下來就需要擬定一個具體可執行的時間表,在有限的時間內,變身~~~。其實如果在第一次申請之後緊接著進行下一年度的申請,可以準備的時間並不長,至多也只有半年的時間。因此必須針對諸多代辦事項排好優先順序,優先著手加分效果最強、最迫切,或最可行的事項。

舉我自己的時間表為例,收完全部的拒絕信是三月中,晃蕩了兩個月,五月開始重振士氣(第一步就是把Ptt留學版又加回我的最愛),七月底寫完論文碩士畢業,開始全職的英文學術期刊助理編輯工作,八月申請Fulbright獎學金,十月初重新考了一次托福,接著把SoP和writing sample依照明確的研究計劃,全部重新寫過,十二月初到一月初送出博士班的申請。由於在進行這些事情的同時,也處於全職工作的狀態,因此不僅時間緊湊,腦力也相當緊繃。但也因此把創造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峰,現在回想起當時的忙碌,很有一種酣快淋漓的回憶。

最後的小結語:申請美國博碩士班本來就不是件容易事,在失敗過一次之後仍不放棄,不肯退場,更是需要一點過人的勇氣和天真(是一種我還要打十個的氣勢啊)。但同時我也一直相信,同一件事情,做第二次的時候,絕對只有可能比第一次更好。人對於自我實現的追求,存乎於以過去的自己為起點,走了多遠。多花一點時間,也許繞了點路,但有天再回頭望,看到的是自己一路走來、演繹而出的壯闊風景。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準備第二次申請的讀友。如果有任何問題,都歡迎找我討論喔。

Monday, May 11, 2015

Fulbright 攻讀博士學位獎助金介紹及準備--口試 (Part 2)

接續前篇關於Fulbright獎學金的介紹及準備心得,Part 2 來也。這篇文章將著重在獎學金申請的口試部分,也會分享我當時準備以及參加口試的過程及心得。在接續正文之前,得先說明一下我申請Fulbright的背景。當時我剛結束第一次的博士申請,申請了約十間學校,卻沒得到半間錄取,信心實在低落(雖然理性上知道申請學校這種事情沒有絕對,但通通被拒絕也難免傷心)。Fulbright的口試通知,在當時的我看來,是我自從準備留學以來所得到的第一個肯定,雖然還不是最終決勝,其意義簡直比被錄取還要振奮人心(噢耶)。

因此呢,我就很雀躍地要來開始準備口試~當時很幸運,請到三位教授級的老師來幫我陪練,其中兩位老師曾經順利通過Fulbright口試,取得獎學金,赴美進修或攻讀學位。有了內行人當教練,心裡踏實多了。在準備具體作答內容前先和老師們討論,歸納出應考者必備的三個問題:自我介紹、研究介紹,和去美國念博士的原因。這三個問題是應考者可以主動掌握的題目,一定要好好準備。由於Fulbright是一個涵括多種領域的獎學金,所以這三題的答題要旨,不在於強調你的學術潛力或者你的研究在特定領域的重要性,而是多加闡述自己的特長,說服對方你的人格特質、研究方向符合Fulbright program的宗旨,引導面試委員思考若投資你的研究和在美生涯,能替Fulbright program得到甚麼樣的報酬和價值。簡單來說,就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作答」,「回答對方有興趣知道的內容」,而不是一味強調自己所認為的優點,而忽略了與面試委員的對話。

面試時每位應試者大約有十五分鐘的時間,因此除了回答上述三個問題,剩下的時間就由口委自由發揮。準備口試的時候,可以請陪練的朋友當考官,協助應考人模擬口試,一方面熟練自我介紹等已經準備好的應答內容,一方面從各種不同角度,提出面試時可能遭遇到的各種問題,增進臨場感,也加強應試者對於不確定性的反應能力。我準備時除了準確計時(十五分鐘)之外,也將過程錄音,一一檢討各個問題回答的內容好壞。計時練習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助於控制每題作答時間長短,且能清楚掌握三個必答問題之外,在面試的十五分鐘內,還有可能被問到多少問題,進而能更有效率的準備這些「意外題」。

當時幫我忙的幾位老師都很熱心,他們在學術界各種應試經驗豐富,給我的許多建議現在回想起來記憶猶新,例如以下我與某師的對話:

師:如果問題回答不出來,也絕對不要說"I don't know"!這樣等於回絕問你問題的人,讓對方覺得你連想都不想就說不知道,誠意可疑啊。就算自己心中一點想法也沒有,也要盡量講,講著講著,你可能就知道要講什麼了啊。然後啊,在回答中也不要出現 "somewhat"這個字,因為這會給聽者一種不可靠,隨便說說的印象。
我:喔~但是經過老師你這樣再三強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些不可說的字眼,可能面試時我遇到不會的題目,就脫口而出 "Somewhat, I don't know" !這樣等於一次踩到兩個地雷啊哈哈
師:⋯⋯

準備良久,磨刀霍霍,終於到了面試那天。面試地點就在學術交流基金會,我被排到早上場次,就搭高鐵從新竹出發,早早就抵達面試地點好整以暇(誤)。面試在一間會議室進行,還沒輪到的應試者,就在外面的辦公區域等候。等待時分,不免心中焦灼,看著一起等候的同伴一個個被傳喚入內,心裡也跟著怦怦躁動起來。會議室的隔音不太好,若等候時聽得會議室中傳出談笑風生,自忖敵手過強,必然會被錄取,自己的機會要少一個了。若會議室內一片死寂,料想應試者大概勝算不高,我可多一分機會,可又擔心自己能否應付場面⋯⋯

漫長的等待,就在這些沒啥意義營養的念頭流轉中度過,轉瞬就叫到我的號碼。 一進會議室,一張橢圓大圓桌,我坐在底端一席,其他就全是面試委員,人數可真不少啊,當時太過緊張,時間也不足,也沒時間細數究竟有多少人。坐定後,按表操課,先與面試委員一一來個眼神接觸 eye contact ,展顯友善微笑(自以為),就開始自顧自地說起自我介紹來。當時我已經在EASTS英文學術期刊工作,就也帶了幾本印刷精美的期刊(立刻變身熱情小編輯+期刊推銷員),藉此展現自己有用英文工作的能力。自我介紹結束,就接著講自己的研究計劃和想去美國留學的動機,一切按計劃進行,自覺頗為順利。講完後面試委員開始發問,針對我碩士論文寫的清代中外關係題目,問了一個和清代政治有關的問題。問題的細節現在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我在回答時,一直在 imperial court 或 imperial government 兩者間游移不定,不知用哪個好,腦子卡關,只感覺到時間分秒流逝,氣勢衰弱。後來好不容易回答完這題,時間也到了,面試主持人問諸位委員是否還有問題想問,但無人發問,我也就在大家一副「我們對你興趣有限,你的時間到囉請你可以離開了」的表情中---這當然是我自己的解讀---被請出會議室了。

結束後覺得自己似乎表現不佳,大概錄取無望,卻很快的在隔天就收到錄取通知。Fulbright 的肯定,開啓了我第二次博士班申請之路。在準備過程中,雖然說有許多針對Fulbright獎學金的特定練習,但也開始培養一些普遍性的能力,如SoP寫作和面試技巧等,對於申請學校,也終於開始有種熱身完畢的感覺,要再次準備用力敲開美國博士班的大門。

Saturday, May 9, 2015

Fulbright 攻讀博士學位獎助金介紹及準備 (Part 1)

在留學版上看到新一年度的Fulbright 獎學金開始接受申請,覺得身為一個Fulbrighter (Fulbright獎學金獲奬人的通稱),應該來好好寫一篇比較詳細的說明,鼓勵資格符合的朋友努力嘗試,並能成功獲選這個競爭激烈,在國際間富有聲譽的獎學金。

台灣的Fulbright獎學金是the Fulbright Program中的一部分,緣起於美國參議員J. William Fulbright的提案,在二戰結束、追求和平的歷史背景下,希望透過教育和文化交流,促進不同文化與美國之間的互動與理解(來~附上他的尊容以表示我對於這個提案的敬意:-))。

台灣的Fulbright program是由學術交流基金會負責執行,每年得獎助項目都略有不同,但近幾年來獎項越來越多,金額也增加了。由於我拿到的是攻讀博士學位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因此以下的準備方式和經驗分享,都是以這個獎學金為主。需要注意的是,此獎學金只開放給人文、社會,藝術等領域申請,這些領域的獎學金相對少(因為沒有實驗室,也不太可能跟指導教授作計劃),因此有志就讀這些領域的朋友,Fulbright是一個好機會。

參考學術交流基金會的申請網頁,和申請繳交文件說明,成績單、畢業證書、和英文檢定成績外,最重要的東西就是 "study/research objectives"和"personal statement"。前者類似SoP,針對赴美後預計進行的研究題目,很清楚得寫出研究動機、學術上的重要性、以及證明申請人本身足以執行此研究的學術資格。這部分請大家可以參考我寫的SoP寫作要點SoP寫作技巧獎助申請proposal參考資料及寫作要領。personal statement 著重的是申請人本身的人格特質,學思經歷、和短中長期的生涯展望。在撰寫這份文件時,申請人應該先好好回想自己的求學過程,具體、實際(這樣寫出來的東西就會顯得誠懇有說服力)是最好的寫作策略。

另外,由於人文社科博士班通常會要求申請人繳交一份"writing sample",因此在申請Fulbright時也需上傳這份文件。Writing sample基本上就是一份「以英文寫成的個人代表性學術著作」。我個人覺得,這是整份申請文件中最不容易處理的部分。因為在台灣的同學多半沒有以英文從事學術寫作的經驗,更別說符合期刊篇幅和架構的論文。如果你已經有英文論文或期刊寫作的經驗,恭喜你~有現成的作品可用,可以省去極大的時間和功夫;如果像我當年一樣,在申請時還沒有這方面的經驗,那就只能從碩士論文中選擇一部分,翻譯成英文。但中翻英耗時甚鉅,且所產出的作品由於語言轉換,和中英寫作邏輯差異等問題,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出申請人的學術水準。要克服這方面的問題,只能盡量及早準備(以預留英文稿件的修改時間),或者請專業的學術英文編修來提升英文稿件水準。(如何在有限時間內產出高品質的writing sample,請看這篇最新的教學文)

申請資料準備完畢並送出之後,如果申請人通過書面審查,就會收到面試通知。面試的情況,細節上可能年年不同,但大致上差異應該不會太大。在此說一下我當年遇到的情形:由於獎學金涵蓋多個領域,每個領域會有一至兩名面試委員,加起來可能多至十幾名,一起面試申請人。在面試時,遇到某領域的申請人,就由該領域的面試委員針對專業問題發問;其他的委員,可能會提出一些比較一般性的問題(例如拿到博士學位以後的生涯規劃)。雖然術業有專攻但評審委員作為"educated" intellectual,不論是否與申請人同屬類似的學術領域,都有足夠的能力對申請人的表現作出評價。因此,申請人在口試時,即便是回答專業問題,也須自我提醒同時要與「非專家」的學者對話,才不至於顧此失彼,冷落了大多數口試委員。

不知不覺這篇文章寫得也點長了,關於口試的準備,和我去口試的實際經歷,請留待Part 2詳細說來~我不會拖稿的(笑)

Sunday, April 19, 2015

SoP 以及獎助申請 proposal 參考資料推薦及寫作要領



今天想和各位介紹一些SoP寫作的參考資料。這些資料是我到美國念博士班之後,為了寫各種獎學金申請而陸陸續續找到的(身為一個窮兮兮研究生,找錢的技能是很重要的!)。這些資料雖然是以「申請人文社科在美國的獎學金」為主,但「推銷自己的研究計劃」的要訣,在學術研究的哪一個領域和階段,都是一體通用。所以不論你是已經在美國研究所就讀中,或是正在準備撰寫留學申請文件,希望這篇文章對你都會有所幫助喔。

以下是我會參考到的三篇文章,都是在網路上可以下載的
1. SSRC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il), On the Arts of Writing Proposals
2. ACLS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y), Writing Proposals for ACLS Fellowship Competiiton
3. NEH (National Endowment of the Humanities), The Arts of the Fellowship Proposals, in Scholarly Pursuit, pp. 203-08

上述SSRC, ACLS, NEH 都是美國人文社科領域很重要的funding agency,每年都有多種獎助項目,申請人更是超級多。這三篇文章都是基於豐富的獎助申請審核所寫出來的,所以很具有參考價值。但由於這三個單位的性質和獎助重點有所不同,三篇文章的內容也有點差異。而三篇文章都提到的部分,當然就是寫出成功proposal的大重點啦。

有申請經驗的人都知道,申請學校或獎學金,有時能成功,有時會失敗,在嘗試過程中漸漸會有一點 「怎麼樣有可能會成功」“fu”,卻有似乎很難說得出一個「客觀的的標準」。這也是為何上述三篇文章都將申請書的寫作要訣說成是 “arts” (藝術),而不只是一門 “skills” (技術)。關鍵在於要知道 ”unspoken customs, norms, and needs that serve the selection itsef” (那些沒被說出來,卻能滿足審查委員會期望的習慣、規矩,與需求),也就是說要知道 “how your proposal will be read” (別人會怎麼讀你的作品)。

以下就一一來講重點

1. 清楚瞭解申請書這一文類的特性
如同ACLS開宗明義告訴申請人的, “ Proposal writing is a genre of its own. If rhetoric is the craft of persuasion, proposal writing is especially so.” (申請書是一種自成一格的文類。如果修辭是一種以文字說服讀者的手藝,在撰寫申請書時更是如此)。寫申請書的重點在於「說服」,憑什麼呢?SSRC提出三個申請書應該展現的價值:
1 conceptual innovation (觀念上的創新)
2 methodological rigor (嚴謹的研究方法)
3 rich, substantive content (豐富具體的內容)

要俱備這三項要件,才是有競爭力的申請書。

2. 知道proposal的寫作目的,並且達成目的
前面已經提到過,申請書的重點在於「說服」, 也就是要明確地回答 “the why questions”。在申請書中,最重要的 why question有兩個:
1.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這個問題要求申請人提出關於自己研究的 “big picture”--不只是對自己專攻領域的重要性,也需指出該研究計劃對廣泛學術界的的意義 。申請人該好好思考自己研究的重要性 (significance) 何在,但也不需擔心自己的研究是否無足輕重。如同NEH所說,關鍵在於如何 “make your subject important” (使你的研究讀來有重要性),如果申請人的研究在目前來說比較小眾、非主流,那也沒關係!拿出勇起來當開山始祖吧(笑)。

2.為什麼要由「你」來做這個研究?
這個問題要求申請人將「自己」和「研究題目」結合起來。也許申請人提出的研究題目很重要,該申請人未必是進行這個研究的最佳人選。申請人應該舉出自己的 ”promise of quality” ,透過過去的學習、研究、甚至實務經驗,具體呈現出申請人的 ”confident sense of self” ,說服審查委員自己就是進行這個研究的不二人選。

3. 關於寫作本身
在知道proposal的文類特性和寫作目的之後,最終還是有好的寫作技巧,才能完全展現申請人的長才。關於寫作技巧大多是通則,只有一點是針對跨領域獎學金申請需要注意的:就是 “no pretentious jargon” (不要玩弄做作的行話)!其實運用行話不是不行,但要取得微妙的平衡:完全不用,內行人會覺得申請人很無知(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用的太多,或讓讀者覺得申請人很賣弄(很自以為聰明嘛)。我的建議是,把「行話」當成「關鍵字」來理解,如果某一術語是你研究中的關鍵字,就放心大膽的用,也可以增添定義說明,讓讀者清楚掌握你想表達的意思。如果不是關鍵字,那就表示這個字不是很關鍵啦,就沒有一定要使用的必要。

讀到這裡,你是否覺得proposal 的寫作要領,是不是和之前提到的SoP寫作有許多相似之處呢?一通萬通,把這些要領先學起來,在美國入學以後就可以直接進入寫獎助申請的戰場,加速自己成為一個成熟的研究者的過程。曾經有多位在美國的教授告訴我,學術之路,就是一個不斷寫(和重寫)proposals的過程。把這些資料整理寫成文章,除了分享給大家,也是給我自己復習、日後繼續申請獎助的參考資料。大家一起共勉之!錄取多多,$$也多多:-)


Saturday, April 11, 2015

SoP寫作技巧


(圖為暑假期間的Powell Library...真是人好少好清爽啊:P)


這一篇是 SoP寫作要點的續篇,一樣是當時在PTT上幫版友讀SoP的產品:-)。
在這篇中我會著重在講 “English writing” 這件事,內容包括我看到的普遍性的問題,以及一些基本的寫作原則。動筆之前我在板上爬過文,發現板上現有的文章大多是著重SoP一些寫作的「原則」,對於寫作的「技巧」似乎還沒有人仔細談過。也許是因為涉及英文寫作,讓人覺得技術上的問題,等初稿完成再送英文編修即可。不過其實這些技巧,也是一般英文寫作上的通則,如果能趁著寫SoP的機會先學起來,等於替入學以後的英文寫作先做準備。而且如果SoP初稿的品質好,編修起來速度會更快,這樣申請時大家趕deadline的時候時間更充裕,是不是也是美事一樁啊

這篇文章我會寫得比較學術一點,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參考了諸如The Elements of Styles等等英文寫作的經典書籍,引經據典,讀起來可能會比較像論文,且文長,請細心有耐心的讀下去喔。


1. Opening Paragraph
關於 opening paragraph的重要性,讓我先引用Steve Dunham 在 the Editor’s Companion中說的:
“The first words of any piece of writing reveal its focus...The writer has many opportunities to engage the readers or lose their interest, but not so crucial as the opening words. ” 
開頭很重要,它能引發讀者對於SoP的興趣,告訴你的讀者 “Why they should care (about your application)”,認為你是一個值得考慮的申請人。那麼該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呢?開頭必須包含關於 the five “W”s (who, what, where, when, and why)的訊息,舉例來說:

I (who) am writing to apply to the program of ABC research field at DEF University (where). My strong interest in ABC field (what) has guided me toward (why)... 

這是一個有力的開頭,因為它很明確地提供了明確,且足夠的資訊量,讓你 “give the reader an idea of...how the author has to say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依照這個原則,名言警句、個人小故事等等開頭法,在英文寫作上未必是有效的策略。首先名言警句的意義是看個人解讀,如果讀者的解讀和你的觀點不同,那你就吃虧了。個人小故事開頭法,篇幅容易流於過長,不容易在極有限的篇幅內把個人小故事和未來規劃聯結在一起,因而失焦。
(來~大家從現在開始練習,如何在三句話以內切重要旨,很重要的)

2. The Voice of Writing
Part 1 說過,SoP是拿來「說服」別人的文體,不能讓讀者讀起來有一絲絲「作者心虛了」的感覺。注意,這裡不是說你真的心虛了,而是別人讀起來覺得你心虛。在靠文字溝通的過程中,讀者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那麼如何在寫作上讓自己表現得很篤定、有說服力呢?The Elements of Style 指出寫作者應該 “Use the active voice”
--the active voice is usually more direct and vigorous than the passive
書中舉出兩個例子,請大家一起來讀讀看
I shall always remember my first visit to Boston.
My first visit to Boston will always be remembered by me.
兩句相比,第一句 ”I” 作為行動者的主體性較為突顯,而第二句則較不直接簡潔。
active voice 很重要,”this is true not only in narrative principally concerned with action but in writing of any kind.” 在SoP寫作中,active voice最大的作用在於突顯”你“這個作者的能動性,讓讀者透過文字,感受到你是一個主動、積極,勇於任事且積極尋求機會的人。沒有老師不喜歡積極的學生,用active voice讓你在字裡行間都能透漏這樣的特質。

依照這個原則,用被動式在語氣上自然會弱上許多,使SoP的說服力打折扣。我知道有許多版友是理工背景,習慣讀的論文,多半用「It+被動式」來構句。這在科學寫作上當然是正確的,但如果在SoP中常出現「主詞+被動式 by me」這樣的句型,就顯得有點突兀且多此一舉。畢竟「你」就是採取這行動的人,「你」就是因為有這些行動經驗而想要申請該系所的人,那麼你應該讓自己勇敢的在句子中站出來,讓讀者明確知道你是行動的主體,你是積極的想要進入這個學校。

3. How to Make a Statement
一樣根據The Element of Style, 解法就是 “put statements in positive form”:
Make definite assertions. Avoid tame, colorless, hesitating, noncommittal language. 
例如比較以下兩句
She did not think that studying Latin was much use.
She thought the study of Latin useless.
第二句讀起來一樣比較直率、有力。

在SoP中,最怕的就是用「正反合」這種邏輯。例如Although...but...這種句型,其實並不容易駕馭。比如說:
Although the research project was difficult to me, I managed to solve the problem with considerable effort.
當我在SoP中讀到類似的句子,我能推敲作者想表達的是自己經過一番努力,解決了一個困難的問題。但這樣的構句比較曲折,面對上百份SoP,審查委員往往讀得很快,快到他們無法對作者有同理心,花時間去推敲作者可能想表達的正面意思。此外由於構句一開始是負面陳述,讀者也可能會猜測,在以後的修課和研究的過程中,你還會遭遇更多的的挑戰和困難,是否每一次你都能迎刃而解?畢竟不是每一個「雖然」後面都能有好的結果。
我不是說這種句型一定不應使用,而是它對於寫作的準確度要求相當高,才有可能達成理想的效果。SoP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錄取機率,所以為了降低讀者誤讀的機會,簡單、直接是最穩當的寫法,例如:
I managed to solve a critical problem of a challenging research project. 
是不是顯得直接且有自信心許多呢?

4. Word choice
第四點就是字裡行間的所有細節。原理很簡單
一樣是依據 the Elements of Style: use definite, specific, concrete language
這是英文寫作的最最根本大原則,如同書中所說:
If those who have studied the art of writing are in accord on any one point, it is this: the surest way to arouse and hold the reader’s attention is by being specific, definite, and concrete.

這就是我在前一篇也提到的「細節很重要!」。具體的細節可以減少讀者誤讀的空間。例如 “I am an engaging learner in college” 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句子。因為讀者和作者關於 “engaging”的認知可能不同,而使這句的效果打折扣。如果在這一句之後作者能提供一些具體的事例(如積極投入課堂討論、參與課程以外的研究計劃等等),則有助於讀者了解你對於engaging的定義。”Words call up pictures”,在SoP中善用細節,能讓你的人格特質很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提高他們想與你共事(嗯,念碩博士班等同於出社會,特別是在實驗室或實習時)的動力,進而想收你入學。

以上~希望對大家的英文「寫作」能有所幫助。這篇文章寫的細瑣了一些,但好的寫作就是由無數細節中構成的。對每一個下筆寫出來的字,句,都要好好的感受、思考,不斷反思,才有可能寫出有力有效果的英文。SoP是準備留學的人們第一次嘗試用英文寫作來達成溝通的目的,怎麼樣想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以此為起點,好好努力,有一天你也可以寫出流暢、動人、有文采的英文,在英語世界中和人溝通無礙。

SoP 寫作要點



(按:這篇文章是一年前在PTT 留學版幫版友讀SoP之後寫下的心得,修改標題和部分內文後更方便閱讀一點。感謝所有將SoP提供給我評論的版友,從大家的稿件中我學到了非常多各行各業的專門知識,各種學術和實務經驗。供稿的各位也都很仔細的回覆我關於我的comments的讀後心得!讓我更知道以後怎麼對寫作者提出實際、有用的幫助。還是老話一句,非常的感謝各位:-))

以下,我把所看到的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以及SoP寫作的一些通則,一併整理後寫在下面。

ㄧ、SoP的性質
SoP是一種著重於「未來」的文體,是申請者用來向入學審查委員證明自己「未來」可塑性的一種廣告文。故寫作時,應該多寫未來(研究領域、題目、中長程生涯規劃),凡涉及過去者(修課、學經歷等),都是作為未來可行性的證據。根據這點,在SoP佈局中,書寫未來的比例應佔60%,過去的比例約佔40%。

二、關於結構
關於SoP的結構,一開始就是先破題。所謂破題,就是要短小精幹,在三句/三行以內的篇幅,明確點出你要申請的學校系所領域,讓審查委員知道這份SoP沒有被送錯地方(對於收件量很大的學校來說這是很重要的),知道你是「對的人」,才有動力繼續讀下去。

破題後,有兩種結構上的佈局法。一是把過去學經歷按照時間順序來寫,一步步鋪陳,銜接到未來欲研究的課題及想申請的學校等。二是用倒敘法,直接先寫你未來要研究/投入的領域,然後倒推回去,以修課、實習、研究、工作等經驗來作為證明你堪當此任的證據。我自己是比較喜歡第二種寫法,銜接在第一段破題之後顯得流暢,且能既第一段之後繼續抓住讀者眼光。

三、關於內容
SoP是一種篇幅限制非常嚴格的文體,故作者必須選擇和申請學校最「直接相關」且「能增強說服力」的內容著筆。承前面所說,「直接相關」的內容,就是和未來有關係的內容。「 能增強說服力」 的內容,則能讓讀者很明確地看出你的「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關係,如「因為你自大學時修了某課/做了某研究計劃/參加了某課外活動」而「使得你想投入某領域的研究/學習某些專業知識/想規劃某種職業生涯」而「想申請某校/某學系/加入某實驗室/追隨某老師」。因果關係會讓整篇Sop有很強的整題性,不僅讀起來流暢,也讓讀者認為你為了進入該領域(果),已經有長久的準備(因),收你入學是理所當然,水到渠成。

四、細節力量大
一定要寫細節!
關於入學後未來規劃,一定要盡量寫得很仔細。這不是保證你入學後一定會做這些研究或修這些課,而是讓你的讀者認為,你對於自己未來在該校的生涯已經有很清楚的規劃,收你進來,你會好好運用學校的特長,不會浪費時間與學校資源。例如你想做實驗,就要寫出你想設計怎麼樣的實驗、預計怎麼在某校某實驗室進行這個實驗,預期得到什麼樣的成果。如果你想學理論或技術、就要具體說出你為什麼想學這些東西,學到後你準備怎樣運用這些知識。同時以學術的角度上來說,這些細節俱有某種「文獻回顧與研究展望」的作用,可以在SoP短短的篇幅中,證明你對該研究領域的學術現況有一定的掌握,並展現你的研究能力,說明你是一個成熟的科學家/研究者。不僅可以獨立工作,未來更可有學術成果貢獻給研究團隊/學術領域/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