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0, 2023
EASTS 英文學術寫作系列活動回顧--I 緣起
Tuesday, June 1, 2021
不出門也能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簡介我常用的學界資訊管道
之前的獨立學者系列文 中提到,隨時更新學界動態是維持學術生活的根本。今天就來簡單寫一下我通常是怎麼接收學界(這裡指的是歷史學喔)訊息的,基本上是以英文媒介為主,也會稍微講一下新舊媒介的不同。
先來講一下「傳統」的資訊流通方式,大概就是重要期刊的書評欄目,像是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的書評,我通常會快速地看一下標題,有興趣的話再細讀單篇書評。這類期刊書評的好處是多半是由相關領域的專家撰寫,除了介紹書的內容,也會從相關的學術脈絡評論該書的學術貢獻,缺點當然就是時效性較差。通常書籍出版之後,期刊的書評編委才會邀請相關學者撰寫書評,這一來一往,書與書評登出的時間可能相差一年左右(這是理想的情形喔)。故讀者得到的是相對來說較完整、但不一定是最即時的訊息。
另外一個我覺得也算是比較傳統的方式就是加入該領域主要的mailing lists,接收各種相關的訊息,從會議徵稿、演講公告、書評、到工作職缺都有。例如我在博班快畢業前,老師跟我說「如果你準備要找工作的話,就要加入H-Net 和H-Asia的郵寄名單喔。」於是乎我就乖乖加入了(雖然沒有真的去找工作)。這樣每天打開gmail 就會看到一封封來自這兩個系統的電郵。雖然涵蓋的領域相當廣,但偶爾也會撈到一些和自己的研究興趣或社群相關的消息,可以快速地了解一下世界各地的學者們正在/準備做些什麼事情,但多半就是有個印象而已。
當然啦,數位時代只看書評就真的有點慢了,消息的來源也早就不只是電子郵件。以社群媒體來說,我覺得CP 值最高、吸收資訊最有效率的是FB上的Sinologists,這是一個規模很大的private group,成員從學界知名到菜鳥博士生都有。除了可以在上面看到最新的出版、會議、工作訊息,更有趣的是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覺得有趣的消息,例如自己新出版的論文,也可以提出研究問題就教於各方大德,或者看大家怎麼討論其他人提出的問題。雖然不是非常正式,但往往也相當嚴謹,不時能得到很有幫助的觀點或研究資料。
現代人習慣一心多用(其實這樣不太好),資訊爆量的情況下,我也開始用聽的接受資訊。New Books in East Asia Studies 是我固定會聽的podcast,每一集邀請最近出書的作者(所謂的「最近」可能是幾個月內)來對談,除了介紹書的內容,也會聊作者在研究與寫作過程中的經歷與心得,是非常活潑的對談,很貼近研究書寫的過程,也很貼近日常生活--試想,一邊做瑜伽或煮飯、一邊聽人家聊學術~~是多麼愜意(笑)。當然聽完podcast,真的有需要我也會買書來看,也因為這樣多買了不少書(至於書買了之後有沒有讀,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呵呵)。
以上大概就是我目前習慣接收研究專業資訊管道,從紙本到目前最流行的podcast都有。其實資訊管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快速篩選、吸收對自己的研究有幫助的資訊,除了擴充知識基礎,也有可能啟發研究上的靈感。吸收與產出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受惠於資訊科技的進步,這一代人能否走的比較遠呢?還是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吧。
Tuesday, May 4, 2021
一個獨立學者如我--VIII 尋找自己的solution
終於終於,本系列文要來到最後一篇了,感謝看到這裡的你,以及寫到這裡的我。從博班畢業到現在,這系列文醞釀了很久,真的開始動筆,寫著寫著居然也快寫完了。當然,學術和自我實現追尋,肯定會繼續下去的。在高度分工,資本主義導向的高等教育生態中,當個獨立學者始終是個非主流的選項,從過去到未來,選擇這樣生活樣態的人,必然還是少數。這一系列的文章,並不是要鼓勵大家當個獨立學者,而是希望藉由寫下自己選擇這樣做學術的初心,過程中的考量,以及實際的運作方法,鼓勵讀到這些文章的大家,在規範或模組化的教育和社會制度之外,能善用自己的資源與能力,身處於在不同的脈絡下,都能找到專屬於自己的解方。
這幾年來,所謂的Alt-ac (alternative academic)career 逐漸在高教生涯規的討論中出現(例如Going Alt-ac 這樣的書和文章),但我對於這樣的職涯規劃或建言,一直有所保留。在alt-ac 相關的討論中,似乎一但選擇了所謂的“alternatives”,就得放棄所謂「正規」的學術活動(發表peer-reviewed 論文、參與學術會議等等),結果所謂的突破,尋找alternatives,反而成為另外一種限縮,甚至排除。
因此我想,除了強調alternatives的重要,更應該模糊mainstream 和 alternative 的界線,包容那些不穩定的狀態,以及試圖找到解方的嘗試。跳脫既有學術生涯的想像,所有的探索並沒有固定的解答,取決於個人性情,專長能力,以及各種內外在因素的互動。但我相信,各異其趣卻都生力盎然的存在樣態,應該多元並存在這世界上。孵化這些可能性,讓每個人成為自己,應該也是高等教育最終極的目標。
獨立學者站在mainstream 和alternative 中間,以自我探索的歷程和研究成果為基礎,應該還有許多可以發聲與啟動改變的地方。這一系列的文章是對自己這些年嘗試的回顧與反思,也許是一點啟發改變的嘗試。再次謝謝讀到這裡的你,也參與了這個改變的過程。
P.S. 為方便閱讀,把這一系列的文章連結都貼在這:
起點
Saturday, April 24, 2021
一個獨立學者如我--VII如何經營學術生活與社群
Thursday, April 15, 2021
一個獨立學者如我--VI 經濟現實的Reality Check
Wednesday, April 7, 2021
一個獨立學者如我--V 社會/文化現實的Reality Check
Wednesday, March 31, 2021
一個獨立學者如我--IV集思廣益的預備之路
大概確定自己想要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研究生活後,我就開始和自己欣賞的學者「聊」自己的想法,藉此測試並擴大獨立學者生涯的可行性。
博班畢業的那個學期,剛好從洛杉磯到西雅圖開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的年會,有機會見到一些台灣來的師友,便向一位研究、學術出版服務與行政各方面都讓我很敬佩的女性前輩學者請益:
「如果我都沒有academic affiliation,那投稿會不會被退稿啊?」(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個問題非常白痴.......)
「審稿是匿名審查啊,又沒有人會知道你是誰,或是有沒有affiliation。等投稿審查通過你的名字就會被登出來了。到時也不會因為你沒有affiliation 而不登。」
然後老師說了一句啟發我至深的話:「你的學術就是你的名片。」
這句話我一直牢牢的記在心裡。確實,一個獨立學者,既然沒有機構及其所代表的物質或文化資本,能夠確立自我定位與價值的,自然也就只有學術研究。這樣一想,就更想努力把研究做好,讓自己的研究替自我發聲。
我也和我的一位committee member討論過獨立學者的議題。在我的博班生涯中,這位老師雖然不是我的advisor,但也可以說是我的mentor,我們幾乎無話不談。老師是華裔美國人,在日本待過多年,精通日文,對於日本的學術文化有很深的掌握。
「老師啊~你覺得當一個獨立學者會很怪嗎?」(這也是個很白痴的問題...)
「不會很怪啊。我們在日本的時候,有時也會和高中老師一起討論學術。你知道的,日本的學者喜歡把特定問題鑽研得很深入,但他的正職可能是個高中老師。在學術方面,大家都是同事。」
老師還來個回馬槍:「而且~不在學校工作可以省去很多麻煩的事情(笑),如果你覺得誰誰誰很笨啊,你大可以不必理他們喔哈哈哈。」
當然,不是所有我當時諮詢的人都對獨立學者保持著相對支持或開放的態度。我也聽過"A job is a job" 這樣的說法,認為只要是學術界的工作都該好好考慮。又或者仍將學界的職位視為判斷學術成果的主要標準。 這些觀點我也都好好地收下。畢竟,要所有人對達成一致的共識是不可能的。知道並且正視歧異的存在,才真正給人追求自我的勇氣。
心意拿定之後,下一篇,來寫至今我所摸索出來的,獨立學者的運作策略。
Wednesday, March 24, 2021
一個獨立學者如我--III 為什麼愛做研究
(圖為京都某專精佛教書籍的二手書店,寧靜的氣氛令人嚮往,有時想的不多,就只是愛書而已)
上一篇簡單的討論了成為獨立學者的動機,覺得還有一些地方沒寫完全,故再追加一篇小文把整個思考過程寫的清楚些。人在思考自己的未來方向的時候,卡關是很自然的(笑)。特別是投注了相當的時間精力,卻想做出與社會期待不一樣的選擇時,難免會相當猶豫。這種時候,我總會想起大學謝師宴一次對話。
我大學唸的是物理系(啊哈哈跟我後來念的歷史完全沒有關係),我們班上的立志要突破物理學知識疆界的人自是不少,想要研究黑洞啊,高能物理啊等等(一切都是因為Star Trek 看太多)。大四畢業前,全班照例舉辦謝師宴時,大家正高談闊論以後想研究哪些偉大的題目,有位老師提供了很獨到的見解,大意是:「同學們~當你在想像未來要做什麼的時候,你需要想的不是那些頭銜或名詞,教授啊,高能物理啊,宇宙學,等等等等。而是想在這些「類別」底下,你每天需要做些什麼事,也就是你的生活會因為你的選擇變成什麼樣子。例如你可能每天都在寫程式、每天都在算數學、每天都在調整實驗設定。你該問自己,那些因為你的選擇,而必須每天做的事情,你喜歡嗎?能接受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去做;如果答案是猶豫的,就再想想。」
這種簡單的判斷邏輯,不知怎地就牢牢地印在我腦海裡。如果拿來邏輯來判斷我是否真心喜歡做研究,能否過關呢?這就涉及了做研究每天每天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套句我博班指導教授對大學生說明歷史學者的工作內容,就是"Read and write, then, read and write" (當然這是很簡化的說法),我覺得我還蠻真心喜愛的。看到新的研究資料覺得興奮、打開電腦的word 檔永遠覺得平靜、覺得寫作是我的隱蔽所。更重要的是我很想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雖然沒有藝術家那樣的創造力,但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探究人類經驗中尚未發掘的面向,還是很令人開心。
其實當初讀博士班之前便保持著這樣的想法,讀完博士班也沒有改變。如果說讀博士班是為了培養自己做研究的能力,對於博班畢業前夕的我而言,選擇當一個獨立學者就是想要確保研究生涯最大程度的自由和agency。既然獨立學者沒有任何教學、行政、組織性的工作義務,那麼「喜歡做研究」就是成為一個獨立學者最根本的要件。
從這個根本條件出發,下一篇我真的要來回顧當時為了實踐獨立學者這個選項,集思廣益的過程了(笑)。
Tuesday, March 16, 2021
一個獨立學者如我--II 動機
成為獨立學者的動機是什麼?這可以從內在動機與外在因素兩個方面來講。
內在而言,其實我對於博士班畢業後的「職業」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讀博士班是因為自己喜歡做研究,享受創造知識的過程,後來的求學過程也印證這一點。所以對於畢業之後我只有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只要讓我繼續做研究就好了(啊哈哈哈真是天真爛漫)。
那麼順著這個邏輯,畢業之後應該進入學術機構工作才對。但此時我心中出現一個似乎很違反常理的直覺:「進入現在的高等教育/學術研究市場,很可能無助於我實現自己追求的學術生活。」
這樣的想法乍看之下非常不合理,但既然有了這樣的念頭,事出必有因,還是得仔細想想背後的道理。這就涉及了想要當獨立學者的外在因素。
眾所周知,近年來高等教育市場失衡日趨嚴重,身為The Chronicle of of Higher Education 的忠實讀者,常可讀到許多相關的深入報導。因此我開始隱約知道,雖然投入高教就業市場,可以換得經濟上的穩定(雖然可能也是很暫時的),但工作型態與內容,例如必須隨著工作頻繁搬家、沈重教學負擔等等,都可能會耗去我大部分的精力與時間,讓我在接下來的至少三~五年無法專心在自己的學術生活上。當然,也有一些職缺非常保護年輕研究者,不僅減免教學負擔,還提供豐厚的研究資助。不過這些工作多半萬中選一,市場上也有許多累積了更多的學術資歷博士們在排隊爭取這些機會。即將成為菜鳥博士的我,對於投入這樣的競爭實在並沒有很大的興趣。
經過一番思索,把心中的直覺轉化成對現實的理解,我又回頭思考、確認自己的內在動機。究竟~我想要的是什麼呢?我發現自己想要的還真不少:
我想可以自己設定研究議題,不需一定要配合工作或獎助單位所設定的研究重點或方向。
我想要有選擇居住地點的自由,不必為了工作而逐水草而居(事實是:當時在LA 住得慣了,一想到若是要為了工作搬到中西部的小鎮就沒興趣)。除了生活的環境,也要有足夠方便取得的研究資源。
做研究,既然是為了自己的興趣,故是為了自己服務,因此服務他人的成分越少越好。
簡單來說,就是我想要以自己的方法,保護、滋養我的學術生活。自我對話大致完成後,覺得獨立學者應該是一個適合自己的可行方向。接下來,我就展開了下一階段的歷程:尋求他人的建議以及規劃可行的做法。
Tuesday, March 2, 2021
一個獨立學者如我--I 起點
這部落格已經寫了五年,博班畢業後以獨立學者的身份從事學術研究也五年了。五年,是學術界衡量學術生涯的一個時間尺度,大部分的博士後是給畢業五年以內的人申請的,如果想不開,五年的時間也可以再念一個博士學位(哈哈哈)。既然我以獨立學者的方式度過了五年,我想即使根據現行學術界的標準,也證明在這時代當一個獨立學者是可行的。
好不容易以時間和努力換來了一點實績,也終於有點底氣來分享這個年頭我所體驗的獨立研究生涯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在接下來的系列文中,我會分享自己為何會選擇當獨立學者?如果想當獨立學者,需要考量什麼?在學術單位之外,該如何進行學術活動?如何不墨守自己的研究訓練和資源,尋求學術上的成長與突破?以及最重要的,既然沒有(也不要)學界對於研究表現的評量獎懲,如何保持甚至增進自己的研究熱情?
回想當年博班快畢業時,和一位我很倚重的老師討論學術與人生。老師說:What's good for you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may not be good for your life。我想說(但我沒說出口):Why there is no option that's good both fo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life? I'm going to find one for myself. 至今也許我的尋找還沒有最終的答案,但我想我應該在屬於自己的正確方向上。
敬請期待接下來的獨立學者系列文。
Tuesday, February 2, 2021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專訪番外篇
話說寫完了英文期刊投稿的系列文之後,以為手上和投稿相關的寫作已經暫告一段落。殊不知~還有一個作業沒寫完。在論文通過刊登後不久,就收到Twentieth-Century China 主編的邀請,參與TCC Authors 的作者專訪,介紹自己的研究和論文。答應邀訪的當下覺得啊~很榮幸,殊不知這專訪進行起來也是費了一番功夫。趁著記憶猶新,來寫寫第一次接受學術訪問的經驗。
數位時代,雖然也許學術期刊不必緊盯各種網路流量,設計執行相關的行銷宣傳,但應用數位平台推廣學術,也是拓展讀者,開啟對話的一種辦法。TCC Authors就是這樣的一個計畫,在每一期的期刊中選出一篇論文,訪談作者,並提供論文的open access。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有趣的跨文類、跨平台的嘗試。 以論文作者為主體,提供學術論文和訪談兩種資訊,同時藉由專訪,連結期刊網站和資料庫平台。身為作者,這樣的做法說是一舉多得:可以推廣自己的研究、分享自己學術上的所思所得、還能賺到所費不貲的open access (我承認這對我來說是最主要的誘因啦XDDD)。
專訪以筆談的方式進行,期刊編輯部針對論文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我收到問題後一一回答,再經過簡單的修訂校稿,待該期刊於資料庫上線後,專訪就會在期刊網頁同步刊出。專訪進行的流程並不複雜,但回答問題仍頗費心思。首先,需要回答的題目不少,一收到專訪問題的檔案,打開來一看居然有16題啊,其中許多問題都切中論文要旨,肯定是通讀且精讀論文後才能提出的----知道有人仔細讀過了自己的論文就是開心啊。
再者,答題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說明、詮釋自己的研究而不重複論文已有的內容。論文修修改改後終於刊出,內容早已爛熟於心,作者我實在不想再複製貼上。再者,專訪機會難得,應該趁機多說些自己做研究的心得與展望才對。這樣想來想去,寫三句,刪兩句,一題一題慢慢的作答,費了一兩個星期,一直寫到2020年的最後一天,才把全部的題目回答完。
費時雖長,但答題的過程是很愉快的。藉由答題,回顧了自己的學術養成,寫下對自己學術貢獻的期許,更重要的是,分享了研究過程中所體驗的快樂。成為受訪者,表示自己終於有值得分享的成果(啊不然就繼續在部落格自言自語),也是學術人生的一個里程碑。
Wednesday, January 6, 2021
遲來的新年快樂
Friday, July 31,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VII終於被接受的大結局
Friday, July 24,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VI修改說明怎麼寫
Saturday, July 18,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 V. 當我收到審查意見...
Saturday, July 11,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 IV.挑戰獨立投稿從刪減開始
Thursday, July 2,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III. 專輯投稿經驗談
Wednesday, June 24,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II. 什麼是專輯投稿
Tuesday, June 16,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I. 前言
Friday, May 1, 2020
Rewriting和revising,在迴圈中前進之奧義
(寫作必備setting: 運作正常的電腦、好茶、陽光、冷靜的心)
這篇想來思考一下寫作必經的歷程:rewriting 和 revising。最近在論文最後修改的迴圈中浮浮沈沈,得閒(呃,應該說是抽空),讀William Zinsser 的經典名作On Writing Well(關於這本書,預計將另外專文介紹喔),讀到關於rewriting 的內容,心頭一震,先摘錄幾句:
Rewriting is the essence of writing well: it's where the game is won or lost. That idea is hard to accept.
Learn to enjoy this tidying process. I don't like to write, I like to rewrite....with every small refinement I feel that I'm coming nearer to where I would like to arrive, and when I finally get there I know it was the rewriting, not the writing, that won the game.
讀了覺得很有共鳴。不過反思自己的學術寫作歷程,比較像是rewriting 和 revising 的混合。這個過程究竟是什麼呢?對於寫作有什麼意義呢?顧名思義,rewriting 就是重寫,revise 就是修改。但我總覺得這兩個中文字詞沒能很準確的表達rewriting 和 revise的意義和作用。我自己的定義,rewriting 涉及文字上的修整,revising 指的是內容上的改變。
學術論文寫作,當然涉及文字也涉及內容。不過從初稿、修改、到最後完成,rewriting 和 reviseing 的比例是變動的。以我自己的經驗,first draft 時rewriting 比較多,每天寫一點新的,又回頭改一點前日寫的。到了修改階段,因為需針對審查意見逐一修改,revising 的比例大增,時常得重新再做研究,才能寫出相對應的修改內容。
但是過程並不僅於此,等內容大致修改完畢後,rewriting 的比重又再增加。首先當然是針對新寫的內容優化文字,再者,審查委員有時也會對行文不明之處指正,這些文字也是需要修改的,但不需調整內容。
於是,在rewriting和revising 的迴圈中,漸漸會取得一種平衡,知道何時要專注於文字,何時要集中火力先處理內容。也就是在writer 和 researcher 兩個身份之間切換或共存,這真是學術寫作者漫長的修煉!不過,這樣痛苦並快樂著,當每個微小的變化逐漸靠近終點,內心的滿足也是無可比擬的。Zinsser 說enjoys rewriting,我想我更enjoy revising 多一點(真心不騙),在寫作/研究交替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還有許多未盡的議題,未知的知識,一步一步,繼續爬創造知識的大山。也許我心中的學者魂還是比較強吧(笑)。有次我的英文編輯問我:How patient you have been in this interminable process!
Ahh,because I really enjoy the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