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5, 2020

Chevening 獎學金介紹

 



今天再來和大家分享一個申請碩班適用的獎學金:英國的Chevening Scholarships。

大家都知道讀碩班獎學金機會很少,學校提供的獎學金不多,台灣公費或政府的獎學金也多半以博班為主。因此看到專門給碩班的獎學金往往讓人立刻眼睛一亮。和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一樣,Chevening Scholarhips 也是支持前往特定國家、特定議題的碩士獎學金。

Chevening 獎學金的宗旨和申請資格都可以參考獎學金官網。獎學金旨在支持未來的領導人才在英國完成一年制的碩班學業,並特別規定申請人「必須」要有兩年的工作經驗。由此可知領導力和實務經驗是獎學金審核的重點,這也反應在申請獎學金的四個essays 題目中。底下就以我成功幫助同學完成申請文書進入面試的經驗,簡單說一下這四題答題的重點與可以切入的面向。

*底下的題目是前一兩年的,算是考古題吧,今年的題目也許會調整,但應該不會變化太大*

1. Leadership and Influence: Chevening is looking for individuals who will be future leaders or influencers in their home countries. Explain how you meet this requirement, using clear examples of your own leadership and influencing skills to support your answers.

本題的重點是要以「具體的例子」證明自己的領導力與影響他人的能力。例子必須要始末完整,有足夠的細節。此外,透過領導力所達成的目標也很重要。如果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或身邊小團體的利益或興趣,貢獻當然較小;故理想的目標一定是something bigger than oneself,能替團體乃至於社群帶來正面影響的理念與實踐。這是此題作答時常被人忽略的重點。

Networking: Chevening is look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strong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building skills, who will engage with the Chevening community and influence and lead others in their chosen profession. Please explain how you build and maintain relationships in a professional capacity, using clear examples of how you currently do this and outline how you hope to use these skills in the future.

Chevening Scholarships 找的不是聰明、有能力,但獨善其身的人,而是能連結眾人,尋求資源,擴大個別影響力,達成更大目標的未來領導者。此題除了和第一題一樣要提具體的例子,重點在建立人際連結的脈絡與方式必須是professional ,也就是說兒時玩伴、鄰居閨蜜等人際關係就不能算數。必須是在專業範疇中認識、拓展的人際關係才能著墨。

Studying in the UK: Outline why you have selected your chosen three university courses, and explain how this relates to your previous academic o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d your plans for the future. Please do not duplicate the information you have entered on the work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section of this form.

這題算是四題中相對來說比較直接容易回答的一題,和寫SoP一樣,不需要吹捧學校的名聲,而是強調自己與program 之間一對一的契合。此外由於申請的是英國政府的獎學金,故也要說明為何選擇英國,說明英國在自己專業領域中的優勢。

Career Plan: Chevening is looking for individuals who have a clear post-study career plan. Please outline your immediate plans upon returning home and your longer term career goals. You may wish to consider how these relate to what the UK government is doing in your country.

此題首先需要「接地氣」,因為獎學金得主依規定需回國服務,因此畢業後的生涯規劃需要與在地連結。再者,本題需回歸leadership 的主題,當然畢業兩三年後的短期目標,也許不太可能立刻成為專業領域中的領導人物,但長期目標是可以展望的。本題也需呼應上一題的學習目標,從就學規劃延伸到職涯規劃,相輔相成。最後,所謂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故本題也要提及未來將如何回饋英國政府與Chevening community ,藉此再次強調自己是最值得Chevening 投資的申請人。

以上~簡單分享Chevening 這個聲譽卓著的英國政府獎學金,也(順便)講了一下獎學金essays 的寫作方向。希望對有意去英國讀書的讀友有幫助,也歡迎大家將資訊分享給希望去英國讀書的朋友。








Friday, July 31,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VII終於被接受的大結局



(收到acceptance 的時候,心情就像Santa Monica 的海依樣平靜~~)

完成了燒腦的修改說明,接下來編輯過程就加速了。大概的時序如下,2020/2/1 送出修改論文和說明,2020/4/1 收到編輯部minor revision 的決定。有趣的是,因為修改的時間太久,所以兩位審稿人都換人了XDDD。從他們的審查意見可以看出,他們很仔細的讀了我的修改稿和修改說明,也有與之前的審稿人意見不同的地方。編輯部也一樣很專業且有效率的從兩篇review comments 中摘要出最需要修改的地方,協助我有效率的修改。

因此,我又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再次修改的論文、再次寫了修改說明,將兩份文件都上傳。隔了五天編輯部就回覆了,表示準備可以接受投稿,但...篇幅過長(期刊限制一萬字,我的論文長度一萬兩千字),請我再努力設法將字數再縮減一點,至少到一萬幾百字吧。編輯也要求我在回傳稿件時,直接開啟追蹤修訂功能,這樣他們可以很快知道我調整了哪些地方。其實編輯也知道,論文寫到這個程度,大概每個字都已經非常緊要,很難再刪減或修改什麼了。不過~~我還是努力滴將論文修改到字數範圍內。在我回傳最後的刪減版的隔天,論文就終於~終於~終於~被正式接受了。

當然,距離論文正式出版,還有校稿、排版等程序。不過基於內容的修正,到此終於全部完成。

你問我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會說是對研究和寫作契而不捨的的興趣。

最後完成的論文,除了字數和結構與最初的博論版本非常不同,其中至少有1/3 的內容是根據original research 重新寫過,刪除了許多非最直接相關的研究討論或回顧。在這個過程中,持續反省自己的研究與寫作(讀自己過去寫的可怕東西...可怕),更重要的是一直享受求知與開創知識的樂趣。在過程中,一步步除卻了前人論述的包裝,讓自己的見解發光。寫作和修改的過程,與審稿人筆談(不要說是筆戰,哈)的點滴,雖然煩人也累人,但憑藉著開創知識的新鮮刺激感,努力建構作為一個研究者與寫作者的自我肯定,還是很開心。

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分享文,就先暫時寫到這。我也要繼續去進行下一個讓我躍躍欲試、磨筆霍霍的研究題目了。

Friday, July 24,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VI修改說明怎麼寫


(好多年前的夏天的康河...)

前情提要在收到審查意見、平復心情(這是一定要的)、擬定好修改計畫後,我經歷了一年又四五個月才把修改稿完成上傳。寫好修改計畫後,中間跑去忙其他事情,隔了半年才實際著手修改。專心修改了約三個月,大致完成後,又因為人生中的驚喜(咦),未及把修改稿送出便耽擱下來。終於在超過一年的時間後,將修改稿完成回傳。

修改很難,但更難的是寫修改說明,或稱為response to reviewer,針對審查意見,一一條列回復相對應的修改結果。學術期刊的審查稱為" peer review",顧名思義也就是將審查人和作者視為學術上平等的個體(理想上是這樣啦)。對作者來說,除了參照主編的修改建議之外,對於審查人的意見並不需要照單全收,可以依據自己的判斷選擇修改。而不論修改與否,都須於理有據;對於那些「選擇不修改」的地方,更是需要清楚說明。

因此,所謂的修改說明,我認為包含explaination 和 self-defense兩部分。前者解釋根據審查意見做了哪些相對應的修改;後者自我辯護,說明選擇不修改的原因。人文學科的魅力在於多元的解讀和可能性(當然不能超出研究材料和學理邏輯的規範),因此對於同個議題有不同見解是很常見的。

Response to reviewer的寫作原理 ,尤其當作者與審查人見解不同時,在於「理直氣和」四個字。這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操作起來卻非常難。有點像是實際上拒絕了對方,口中卻不說出一個「不」字,如此這般的寫作藝術。我自己的作法如下:

首先,一定要誠懇地感謝審查人寶貴的意見,其實只要是用心讀過論文後寫出來的意見,容或與作者的見解相左,對於提升文章品質,多半也都是有幫助的。

再者,好好地說自己「改」了些什麼,清楚地寫出透過這些修改,強化或修正了哪些論述,對現有相關研究,做出什麼具體的學術貢獻。簡單來說,就是多寫自己做了什麼,少寫自己沒做什麼(這樣有看懂嗎XD)。

最後,如果一定要和審查人正面對決,務必還是要秉持著「理直氣和」的原則,再次闡述自己對於資料的分析或詮釋,因而產出如此這般的論述。作為研究者,一定要有個心理建設:無需說服所有人,也無法說服所有人。

以我個人有限的經驗,其實進行到上述的第二點,就可以寫出相當充分的response to reviewer 了。不要忘了,主編才是通讀所有文件(投稿、審查意見、修改稿、回覆意見)的人,也才是作者真正對話的對象。面對這位最關鍵的第三者,清晰切要的陳述自己的修改狀況,才是修改說明的最主要目的。

雖然已經有經驗,但對我來說,修改說明還是非常難寫。需要處理紛雜的資訊,統整初稿、審查意見、修改稿後才能下筆;寫作時又需非常斟酌字句,不卑不亢的陳述自己的學術見解(用英文寫更是難)。絕對是非常燒腦的過程。不過,完成了這關鍵的一步,論文又朝出版更前進一些。下一篇~應該可以來寫本次投稿的大結局~~(哈這是什麼結尾)。






Saturday, July 18,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 V. 當我收到審查意見...


(圖為我寫在記事本上的論文修改規劃大綱...)


努力刪改調整將初稿完成送出後,便進入了漫長的等待期--等著收到審查意見。其實我運氣很好,相較於動輒三個月到半年的等待(這在學術界是非常常見的,更長的等待時間也在所多有),不到兩個月就收到了審查意見。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所謂的審查意見通常包含兩部分:一個是審查人針對投稿內容所寫的批評與/或建議,一是期刊針對投稿所做的決定,大致有下列四種。

Rejection
Revise and Resubmit
Acceptance with Major Revision
Acceptance with Minor Revision

如果是第一項,當然就立刻GG了。第三四項都是在接受投稿的前提下進行修改,只是程度有所差異。第二項,Revise and Resubmit,俗稱R&R,據說是大多數人投稿最常得到的結果--就是沒有糟糕到完全無法登,但也沒有好到一定可以登(呃,我是在說什麼)。而這也是我這次投稿所得到的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由期刊編輯部(或主編)所做出的決定,當然受到審查人的意見影響,卻不是由審查人決定的。各家期刊做法不同,有些期刊會讓審查人從上述四個決定中勾選一個,有些期刊則是只請審查人提供意見,再由編輯部決定。不論何者,最終做決定的都是期刊編輯部,而不是審查人。

上述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投稿人在看到審查意見的震驚之餘(大概就是:啊啊啊我的稿件有這麼爛嗎),常常忘了在修改稿件的過程中,溝通對象應該是期刊的主編(或者負責該篇論文的學術編輯),其次才是個別的審查人。品質好的期刊,主編通常會從審查人的意見中整理出很具體的修改建議(也就是稿件最大的弱點,一定要妥善處理才有可能出版),而投稿人該做的,便是從主編的修改建議出發,對照審查人的意見,設定具體的修改計畫,在著手進行修改(也就是審查遊戲的...第二回合)。

以我的例子來說,根據審查意見猜測,審查人A 應該是想把我退稿XD,審查人B 應該是Acceptance with Major or Minor Revision,然後我從主編處得到的結果是R&R。我也收到主編很具體的修改建議。由於R&R 需要修改的幅度很大,所需時間也難以估計,故期刊通常不會預設作者需要完成的期限。而期刊同時需要處理的投稿實在太多,主要的資源必然會集中在那些已經準備刊登或快要可以刊登的稿件上,相對來說R&R 的稿件就不易得到主編的注意力。

也因此,身為作者,我會建議一定要和編輯部保持密切聯繫,表現自己真的、真的、真的,很想在期刊刊登文章的誠意~藉此保持期刊對自己稿件的興趣。如果作者自己矇著頭猛寫,或者不敢/不想面對審查結果,失去和編輯部的connection,之後的修改與溝通過程就會比較困難。

因此,在收到審查意見後的兩三天,我就很快地寫好了一個revision plan(當時也不知道為何生產力這麼強,哈哈,應該是看到審查意見太激動XD),回傳給主編大致看過,確定方向正確可行。中場休息後,要開始投稿的第二回合(咦,我原本希望這一篇可以把期刊的修改過程一並寫入...不過目前篇幅顯然已經過長,修改的過程只好下回再續,如果這系列文看到這裡讀者還有興趣,也請不要錯過後續的文章喔)。

Saturday, July 11,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 IV.挑戰獨立投稿從刪減開始



(圖為已經不存在的...誠品咖啡二樓風景)

經歷了專輯投稿的歷練,我覺得是時候挑戰獨立投稿了。由於我的研究領域是二十世紀初期的戲曲研究(如果你看不懂這是在寫啥,完全沒問題XD),上一篇投稿已經刊載在以戲曲研究為主的期刊,這次便想擴大讀者群,鎖定以中國近現代史為主題的期刊。因此,決定嘗試在本領域中歷史悠久且流通廣泛的Twentieth-Century China。單打獨鬥又挑戰大期刊,如此難度當然提高許多,但人總要有點骨氣(握拳),在自己的學術出版經驗上記下重要的一筆。

從準備投稿開始,就是一個不停刪減、重寫、再刪減、再重寫的過程。最困難的,便是決定哪些內容要刪要改。

這次選擇的依然是博士論文中的一章,光是從字數的變化,就可以得知修改的幅度有多大。博論中本章的總字數是18696字,為了在投稿前多收集不同的批評意見,我特別把這章拿到AAS 大會發表。由於需將發表文章預先提供給評論人審閱,又不想浪費對方太多寶貴時間,故我將會議發表的版本精簡到13696字,但整體結構不變。為何可以刪掉這麼多字?當然是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太囉唆啊,博士生的通病就是過度引用他人研究,不敢多說太多自己的見解(當然原因也是研究做得還不夠)。把不必要的引用刪除,瘦身一下,感覺文章的理路便通順了一些。

會議發表時得到的評論都相當正面。不過,文章分為為兩大部分,大家的討論卻都集中在第一部分,確實這部分我的原創研究較多,論述也比較明確。是否要去蕪存菁,加上期刊投稿有字數10000字的上限,在投稿時是否要把看來有點雞肋的第二部分全部刪掉呢?

前面說過,只要是人都不喜歡刪掉自己辛苦寫出來的東西,但心中的直覺又告訴我刪吧刪吧不要覺得可惜,故最後把心一橫,delete 鍵按下去,直接刪掉了超過1/3 以上的內容。如此距離一萬字還有一些空間,便用來根據會議發表時遇到的提問再修補內容,或更充實一手研究的深度。

如此這般,最後投稿的字數是9438字。博士論文中的本章是2014年完成的初稿,2016年畢業時定稿,2018年3月完成了會議發表的版本,2018年8月投稿。時光匆匆如此就過了四年(笑),而寄出稿件的那一刻才不過是一個新的遊戲的開始而已。在下一篇中,再來寫寫投稿審查與修改的馬拉松。




Tuesday, July 7, 2020

文件編修心得分享(運動管理)



分享一篇運動管理文件編修的心得文。這位同學有舉辦大型(應該說是超超超大型)體育賽事的經驗,成功的申請結果,是他長期耕耘所得。和他的合作,也印證了我從事留學文件編修所秉持的價值:1)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小眾、冷門」領域,只要有心投入,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2)每個編修的同學都是我學習和拓展視野的對象。當得自己曾觀賽的超超超大型體育賽事就是由這位同學籌辦時,心中除了感謝他用心籌辦賽事,也很高興能透過自己文件編修的能力,幫助他在專業的追求上更上一層樓(就是一種互惠的概念:P)。底下全文照錄,把這次的合作經驗和大家分享。

帳號(譯者或案主)aboa

評價(正評或負評):超正評

事由:

在這裡我想要推薦Aboa的留學文件編修服務,讓我在不看好自己能夠出國留學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人生中最大一塊的拼圖,使我更靠近我夢想中的職涯。就在最近,我收到Texas A&M Univ.Offer,我申請的是Sport Management碩士學位。另外,為什麼會不看好自己?是因為自己在在TOEFL/GRE卡關許久,本來想說今年死馬當活馬醫就申請看看,但最後能拿到Offer要歸功於Aboa編修過程中的用心與細心,讓我能受招生委員的青睞。

會找到Aboa是透過已申請到理想學校的友人轉介,因此自己也到Aboa的網站看她的個人簡介及客戶心得,當時因學校的申請截止日是202021日,也適逢卡到農曆新年,使得需要在過年前完成所有稿件並完成上傳作業,同時看了幾篇客戶心得以及了解Aboa的背景後,1123日的時候就果斷決定請她擔任本次申請留學文件的「導師」。

我與她的編修的過程,是從去(108)1123日到今(109)18日,將近1個月半的時間。因為自己是第一次嘗試這樣只透過書信往來的編修,深怕沒有當面溝通會導致沒有辦法讓對方可以理解我的本意,但結論是與Aboa只透過書信溝通的過程中,完全不會有這樣的擔憂發生。

當我第一次收到Aboa改回來的稿件時,突然就好像是吃到了一顆定心丸,把我原本將近2000字的SoP調整到1200字,卻又可以完整的把我想表達的意思呈現出來,甚至,也畫龍點睛的把我的亮點給寫出來,使每一段跟每一段之間的經歷環環相扣,讓讀起來的人意猶未盡。雖然人生計畫趕不上變化,但透過Aboa的調整與用字都可以讓申請者當下之前的人生都變得「我就是為了這個學校跟系所而努力至今的」XD

推薦信的部分,Aboa將我如罐頭般的推薦信內容昇華到另外一個境界,以不同層次的論述與實際案例支持在SoP所提到的學經歷;CV的部分,因為自己的工作內容繁雜,導致CV讀起來的時候無法連貫或聚焦,但Aboa總能突破盲點同時做整體的調整,也讓整個文件的區塊性跟連結性也更強,使閱者能夠快速清楚了解我的背景與經歷。

我們雙方透過書信的問與答的過程中教學相長(當然是我吸收跟成長比較多),也因為Aboa的提問讓我會深思並且回饋給她。因此,我深深認為編修的功夫不單單只是英文好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的(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來),最後我也非常滿意定稿的稿件。

Sport Management在留學中並不是熱門的科系,在網路上可以參考的資訊並不多,而有鑒於這次的申請經驗,我個人認為Aboa跨領域背景與編修經驗,擁有足夠能力協助有志申請非熱門科系的申請者,如有疑慮也可以寄電子郵件與Aboa溝通看看,總而言之,她是位讓我從頭到尾都能心情穩定,且平順走完申請的「導師」,我也透過編修過程中的Feedback,認知到自己的一些盲點,也學習到一些英文寫作細節,而不會單純只是花錢買編修的服務而已,非常推薦有需要申請留學的朋友們!


案件類型與成交價格:

SoP1000-1500英文字 台幣 4000

CV,兩頁台幣1800

推薦信2封,台幣1800/

Thursday, July 2,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III. 專輯投稿經驗談



(圖為美國國家圖書館通往東亞reading room 的長廊,精雕細琢,象徵著通往知識的道路雖不容易,卻讓人心嚮往之)


複習一下前情提要(前言什麼是專輯投稿)之後,本篇終於要進入專輯投稿的實際經驗。我的專輯論文,發表在CHINOPERL: Journal of Chinese Performing and Oral Literature ,是一個專門討論中國戲曲和口傳文學的英文學術刊物--看不懂沒關係,本文的目的並不是要推銷自己的文章(哈哈,推銷自己的研究可不是我的風格XD),而是以這次的經驗為例,來寫專輯投稿的過程和收穫。

當初選擇參加這次的專輯有兩個原因。1)關於投稿,我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先嘗試小眾但專門的期刊,熟悉投稿和出版程序後,再挑戰讀者群和議題更為廣泛的學術刊物。 這個期刊的讀者雖然說相對小眾,但卻很集中,我的學術同行多半都知道也會閱讀,因此成為我投稿的對象。2)本次專輯屬於邀請性質,guest editor 和我學術場合中認識,也是我很欣賞的學者,有機會和她合作,必然能學到很多(本系列文寫完後,會再寫相關文章討論學術上的networking)。

再者,我想打鐵趁熱把握投稿的機會。我2016年3月從UCLA 博士班畢業後,同年7月收到專輯客座主編的邀稿,隨即寄回投稿的摘要。Guest editor 在收到大家回覆的摘要後,再針對原本專輯的議題設定,整理出各篇投稿可以對話或共同關注的面向,提點作者們在完成稿件時可再加著墨強調。收到這個指引後,我便很開心的開始寫論文(笑),計畫將博士論文中的一章配合專輯主題加以修整、擴充--心裡想著這樣就可以完成一篇正式的學術論文了~

不過,事情當然不是憨人想得這麼簡單(笑)。論文完成,回傳給客座主編提供給匿名審查人,這才是投稿長跑真正的起點。由於專輯投稿的性質,這次投稿總共有兩位匿名審查人、客座主編、期刊主編等提供了批評意見。因此身位作者,我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眾多修改意見中,整合出有效的修改策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修改並通過審查。

我的原則主要有兩個。1)既然已經有數名讀者讀了這篇投稿,故若某問題有一人以上認為應該處理,當然就是必須修改了。例如我精心(自以為)為了本次投稿新增的內容,被審查人指出內容純屬通論,不但沒有充實背景知識,反而拖延進入論文主題的討論。原本我猶疑不想修改(逃避負面意見乃人之常情),不過客座主編也指出相同的問題,表示任何一個讀者也可能類似的疑義,那麼這個問題便沒有不修改的藉口了(慘)。2)客座主編是專輯的核心人物,其意見和期刊主編 一樣,是決定論文能否刊出的關鍵,因此他們的修改意見務必要審慎應對。 這次投稿雖然需要修改的幅度很大,但多虧了兩位主編細心提點所有需要修改的細節,一一指點我處理稿件中有疑義的地方,針對我的修改稿,又逐字審視確認,最終幫助我大幅提升了文章的整體水準(自己說)。

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完成了初次期刊投稿的震撼教育,專輯也在2017年8月出版了。能夠在博士畢業一年內產出peer-reviewed 的學術論文,對於我的獨立學者生涯,是很重要的強心針。在過程中,時常覺得自己真的是不會寫論文啊,我真的有博士學位嗎(笑),也深感學生時期的作品(如博士論文),和同儕審查的投稿,面對的真的是不同強度的審視。卻也因此,覺得學術寫作刺激好玩,更享受完成論文的成就感,躍躍欲試往下一篇論文邁進--這樣本系列文才有後續嘛(笑)。

Wednesday, June 24,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II. 什麼是專輯投稿


(人生第一篇peer-reviewed 的期刊論文)


經過前言的熱身後,本篇終於要來進入正題了。專輯,或稱special issue,指的是以特定主題構成的期刊專號。通常會有一位客座主編(guest editor),邀請相關學者,或者以call for paper 的方式,徵集投稿,通過審查後,產出三~五篇與該主題相關的研究論文。針對整個專輯,客座編輯也會寫一篇導言,闡述專輯的學術脈絡或理論框架,並簡介各篇論文,導引讀者進入專輯中各篇論文的研究主題。

我相當建議如果有機會的話,學術新手的投稿之路,不妨從專輯開始。尤其是邀稿形式的專輯,因為作者們屬於同一研究社群,私底下也可能熟識,故參與專輯投稿,會給人一種團隊感。因為每篇文章皆通過審查並修改完成,專輯才能出版(就是一個批次處理的概念),故為了不拖累隊友,便會督促自己好好撰寫、修改文章,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生產力。

再者,對於新手來說,guest editor 是一個很寶貴的學術資源。在我看來,guest editor 的角色比較像是curator (策展人)+ editor:首先規劃專輯整體的範疇,再處理個別論文內容與呈現,最終目標是希望完成一期整體性、完成度高的專輯。因此,guest editor 可說作者最關鍵的讀者。相對於reviewers 站在純粹的批判立場,guest editor作為專輯的規劃者, 更能指引作者實際的修改方向,也比較可能透過密切的溝通,幫助作者在冗長繁複的修改過程中,緊扣研究主題,更清晰的傳達自己的學術貢獻。

延續上一點, 當稿件終於完成後,透過guest editor所寫的introduction, 將自己的研究,藉由第三者的評述,和更廣大的讀者群連結(真的是有種賺到的感覺啊)。看別人討論自己的研究總是非常有趣,專輯中的紙上學術對話,也往往可以激發一些新的研究想法。

這一篇簡單介紹了專輯投稿的特色和優點。下一篇要來寫我實際參與專輯投稿的過程,以及從中學到的...hard lessons... :P


Tuesday, June 16, 2020

關於英文學術期刊投稿的許多事--I. 前言


(圖為我最愛的Westwood Peet's Coffee,整個博士生涯在那裡改了無數的學生作業、寫下許多論文的字句,是洛杉磯生活時永遠的場景)


過了許多年,終於有資格來談談期刊投稿的一點心得。為何要過了許多年才寫呢?當然是想累積多一點成功(或失敗,呃)的心得,才能寫出比較完整的內容。其實我相當早便開始接觸英文學術期刊的運作,早在讀博士班之前,就已經擔任EASTS 期刊的助理編輯,實際參與收稿、審查、製作出版等過程。不同期刊的審查與出版流程其實大同小異,站在編輯與出版的角度,預先熟悉這些過程,給日後作為作者的我許多幫助,免除許多不必要的擔心或焦慮,也較能掌握和審稿人、期刊編輯溝通的邏輯與語言。

當然,出版端和作者端雖為一體兩面,仍有著根本的差異。最根本的差別在於,投稿人怕被退稿,期刊編輯可不擔心少了一篇品質不佳或不適合的稿件。加上學術界publish or perish 的風氣,投稿人從投稿乃至出版的過程中,必然承擔許多壓力(所以才會有Reviewer 2 Must be Stopped這種紓壓社團哈哈,為何說必須制止二號審查人呢?因為通常審稿的負評都來自匿名審查的第二位審查人,所以必須制止他/她,稿件才能出版:P)。也因此,審慎地規劃投稿策略、有效地修改稿件、清晰地說明與溝通,就更顯得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非常,要說三次)。

既然累積了許多年的想法與經驗,當然不能只寫一篇(呵呵)。之後陸續的文章,將從我的投稿與出版經驗出發,分享學術英文期刊論文出版的許多事(不只二三事),希望能對不同學術領域的讀者,提供務實、有用的建議。絕不拖稿(因為構思很久超想寫的啊哈哈),敬請期待。

p.s. 整理了一下,把所有這系列的文章links 貼在下面,方便大家閱讀喔:



Thursday, June 4, 2020

On Writing Well: 為你自己而寫




距離上次介紹英文寫作書,已經過了不知多久(掩面),也許是太久沒有坐下來好好讀書吧。總之,事隔多年(再次掩面),這次來介紹一本最近讀的英文寫作書,William Zinsser的On Writing Well: the Classic Guide to Writing Nonfiction。本書是討論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的名著,四十年來(1976年初版,我讀的是三十週年紀念版)不知賣了多少本。作者自謙本書是寫作聖經The Element of Style 的補充之作,旨在討論如何將寫作原理應用在不同的非虛構寫作中。全書分四部分:Principles、Methods、Forms、Attitudes。光從大標來看,即可知Zinsser 強調的還是寫作的原則與態度。

On Writing Well不是寫作指南(告訴讀者寫作的dos 和 don'ts),讀起來更像是鼓勵勸勉後進作者的絮語,強調實際寫作上需要克服與突破的關卡。參照我自己的寫作經驗,整本書我最受用的是底下三大要項:

1) 避免並清除clutter:clutter 是什麼呢?Laborious phrase that has pushed out the short word that means the same things.(13)。也就是用冗長的文句描述原本可以精簡呈現的內容(短話長說),使得文章讀來沓雜紛亂,讓讀者(以及作者)錯失真正要傳達的意義。Zinsser 甚至認為clutter是the disease of American writing (笑)。如同Zinsser所說,任何一篇初稿,其實都有大約50%的篇幅無關緊要,即時刪除也不改變或消減原本要傳達的訊息。以我自己來說,刪掉clutter 固然會覺得可惜(畢竟也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哭),但若能有效減少clutter,整體文章品質確實能大幅提升。因此,在寫作時要反覆思考寫出來的字句是否為「非寫不可」的內容,再判斷是否已經以「最好方式」表達,是否有更簡短明確的寫法,再加以改寫調整。

2) 知道rewrite才是寫作的真正過程:承上,寫作絕對沒有「下筆立成」這種美事,反覆修改,再三斟酌才是常態。對Zinsser而言 ,writing 其實就是rewriting:

Rewriting is the essence of writing well: it's where the game is won or lost. That idea is hard to accept. (83)

也就是說,rewriting 才是分出勝負的關鍵,所謂的first draft 只是writing 的起點而已。只有進入rewriting 階段,作者才真的開始換位思考,站在讀者的立場重新審視文句,讀出各種意思不明,突兀、不流暢的地方,再加以修改。Zinsser 說在rewriting 的過程中,他最常做的就是刪除(回應上述第一點),刪除不必要或不準確的字句,改之以更準確或富於色彩的用詞。要成為一個好的作者,rewriting 是必須享受的過程。我很同意Zinsser 所說的:

With every small refinement I feel that I'm coming nearer to where I would like to arrive, and when I finally get there I know it was the rewriting, not the writing, that won the game.(87)

應該說是一種痛苦但快樂著的感覺吧(笑),至於學術寫作中revising 和rewriting 的關係,我另外寫了一篇文章討論,大家也可以參考。

3) 為自己而寫:這看似有點抽象,但卻是寫作的核心。Writing is an act of ego (23),作者才是一切寫作的核心。從自己出發,找到自己有趣的題材、透過文字說話的聲音,以及最重要的(對我來說),所要傳達的思想:

......every successful piece of nonfiction should leave the reader with one provocative thought that he or she didn't have before. Not two thoughts, or five,--just one.(52)

對學術寫作而言,尤是如此。作為一個學術寫作者,應該有個野心,要讓自己的文章值得一讀。讓讀者在閱讀之後,知識的視野上有所不同,如此的學術寫作與閱讀才有意義。自己讀過許多學術專書與文章,真正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什麼具體的研究材料甚至分析,而是Zinsser 所謂的proactive thought,不必多,一個就已足夠。只有這樣的差異才會真正對讀者產生影響,而這也正是作者最大的盼望。


非虛構寫作和學術寫作雖有不同,但也有許多共通的地方。Zinsser 的書不是一本工具書,談的是寫作的心法,在實際寫作的過程中,抓住突破寫作的關鍵,進而能以作者自立,有自信的說,I am a writer。



Friday, May 1, 2020

Rewriting和revising,在迴圈中前進之奧義


(寫作必備setting: 運作正常的電腦、好茶、陽光、冷靜的心)

這篇想來思考一下寫作必經的歷程:rewriting 和 revising。最近在論文最後修改的迴圈中浮浮沈沈,得閒(呃,應該說是抽空),讀William Zinsser 的經典名作On Writing Well(關於這本書,預計將另外專文介紹喔),讀到關於rewriting 的內容,心頭一震,先摘錄幾句:

Rewriting is the essence of writing well: it's where the game is won or lost. That idea is hard to accept.

Learn to enjoy this tidying process. I don't like to write, I like to rewrite....with every small refinement I feel that I'm coming nearer to where I would like to arrive, and when I finally get there I know it was the rewriting, not the writing, that won the game.

讀了覺得很有共鳴。不過反思自己的學術寫作歷程,比較像是rewriting 和 revising 的混合。這個過程究竟是什麼呢?對於寫作有什麼意義呢?顧名思義,rewriting 就是重寫,revise 就是修改。但我總覺得這兩個中文字詞沒能很準確的表達rewriting 和 revise的意義和作用。我自己的定義,rewriting 涉及文字上的修整,revising 指的是內容上的改變。

學術論文寫作,當然涉及文字也涉及內容。不過從初稿、修改、到最後完成,rewriting 和 reviseing 的比例是變動的。以我自己的經驗,first draft 時rewriting 比較多,每天寫一點新的,又回頭改一點前日寫的。到了修改階段,因為需針對審查意見逐一修改,revising 的比例大增,時常得重新再做研究,才能寫出相對應的修改內容。

但是過程並不僅於此,等內容大致修改完畢後,rewriting 的比重又再增加。首先當然是針對新寫的內容優化文字,再者,審查委員有時也會對行文不明之處指正,這些文字也是需要修改的,但不需調整內容。

於是,在rewriting和revising 的迴圈中,漸漸會取得一種平衡,知道何時要專注於文字,何時要集中火力先處理內容。也就是在writer 和 researcher 兩個身份之間切換或共存,這真是學術寫作者漫長的修煉!不過,這樣痛苦並快樂著,當每個微小的變化逐漸靠近終點,內心的滿足也是無可比擬的。Zinsser 說enjoys rewriting,我想我更enjoy revising 多一點(真心不騙),在寫作/研究交替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還有許多未盡的議題,未知的知識,一步一步,繼續爬創造知識的大山。也許我心中的學者魂還是比較強吧(笑)。有次我的英文編輯問我:How patient you have been in this interminable process!

Ahh,because I really enjoy the process!



Friday, February 7, 2020

Nature 期刊的英文學術寫作建議


好久好久沒有寫英文寫作的教學文章了(咦),前陣子無意間讀到一篇替Nature期刊編修英文的專業作者所提供的學術寫作建議,裡面提到的都是我自己寫作與編修的原則,所以貼在這邊和大家分享,也穿插一些我在編修過程中常看到的狀況,幫助大家在自己寫作的過程中避免同樣的問題,便能更有效率、準確的透過文字傳達訊息,表達自己。

先貼全文:
Novelist Cormac McCarthy’s tips on how to write a great science paper有趣的是,這篇文章其實是長期和這位editor 合作的客戶寫的,所以可說是真是一篇頂尖的編修心得文(啊哈哈,有沒有人要來幫我寫一篇這樣的心得文XD)。整篇文章都非常好,列出許多要點,其中最根本的原則就是「簡潔」:

Use Minimalism to achieve clarity

Limit each paragraph to a signal message

Keep sentences short, simply constructed and direct

所以~如果你的SoP開頭落落長,被我刪到剩兩三句、句型太複雜被拆解成兩三個句子、或者你所認為的許多~重點都被我精簡,請以平常心視之。幫助讀者有效吸收資訊是寫作者的道德,簡潔是實踐這個道德的原則。

除了簡潔,還有一些我覺得比較進階的寫作問題,例如:
不要過分的自我說明(don't over-elaborate),這樣不僅違背簡潔原則,也會把讀者嚇跑。注意使用註腳的時機(don't slow the readers down),以免阻礙讀者掌握文章重點。

最後(其實也是最重要的),是對於作者的心理建設:
"Don't worry too much about readers who want to find a way to argue about every tangential point and list all possible qualifications for every statement. Just enjoy writing."

Also,

"Try to write the version of your paper, the one that you like. You can't please an anonymous reader, but you should be able to please yourself. Your paper--your hope--is for prosperity. Remember how you first read the papers that inspired you while you enjoy the process of writing your own."


如果學術寫作是個大集合,SoP和留學文件寫作就是其中的一個小集合,科學論文與人文研究的寫作也有共通的地方。不論你正在寫什麼,或想要寫什麼,希望這篇分享對你有幫助,最後還是老話一句:just enjoy writing, always enjoy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