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7, 2021

一個獨立學者如我--V 社會/文化現實的Reality Check


 (攝於蘇黎世美術館--藝術是不朽的夢)

前面幾篇寫了獨立學者的初衷、動機等等、從自己的主觀立場來寫成為一個獨立學者的「好處」。當然人也不能一直做白日夢(笑),這篇就要來寫寫若是成為一個獨立學者可能會遇到的現實問題,來做個reality check,面對現實吧~~

既然說是獨立學者,不屬於任何單位,自然就沒有機構所帶來的社會/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本篇就先談談社會/文化資本的問題: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現行的價值觀和學界文化,很習慣用任職的單位和職稱界定他人。說不清有多少次,初次見面的學界中人,總是問我:「你在哪裡教書?」從來沒有人問:「你在做什麼研究?」。前者我沒有答案,後者我可以講很多(笑)。其實兩個問題並不互斥,但大多數的人習慣有一才有二,在對談中聽到我第一題答「獨立學者」就卡關了(啥?你在美國拿到博士然後...沒去教書??目前無業??),便很難聊到第二題。這種以組織和職位定義他人的做法,也可說是根深蒂固。我博士畢業之後,也遇過有人對著我說「啊~你就是那個UCLA 畢業的」這樣的狀況...是沒聽過如果人一直回味自己的最高學位,是一種裹足不前的病徵嘛(笑)。為什麼不從學術專長或研究興趣來開啟話題呢?

這些經驗,常讓我好奇,為什麼已經是在「學術」界,人們理解他人的第一個依據卻不是學術,而是組織、職級等等這些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s。當然,這些社會制度排除了許多可能,卻也是行之有年的認肯標準。我也想過若不在學界謀職,與學術獎勵和榮譽無涉,要如何取得定位自己的文化資本呢?比如說正教授的學術資歷比助理教授完整,那一直是Dr. Wu但不會成為Prof. Wu的我,要怎麼呈現自己的學術資歷、甚至成果?當許多學術榮譽(尤其是在台灣)都只開給有任職單位的學者,獨立學者不就自絕這些機會之外?

上述因為不在學界工作的損失,都是確定的。但這些損失的影響,需要仔細評估,也取決於自己的個性與價值觀。以我自己來說,我覺得頭銜並不很重要(我從小就覺得深藏不露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最好是博士但大家都看不出來XD),雖然因為沒有學界身份而沒有機會競逐學術榮譽,但榮譽本是虛名,本質還是在於研究做得如何。這樣一想又回到那句老話:「你的研究就是你的名片」,還是靜下心來,專心做自己心愛的研究。把社會/文化資本看成附加價值,而非首要的追求目標,才是呼應自己做研究的初心。

下一篇來講經濟資本的影響,談錢嘛...就真的有一點傷感情了啊哈哈,不過也並非是個過不去的關卡。且看下回分曉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