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5, 2021

一個獨立學者如我--VI 經濟現實的Reality Check

 

(冬日,氣溫約八度的大安森林公園)

千呼萬喚始出來~本編終於要來直接談到$$$的問題了。提醒,這篇整篇都會提到錢錢錢錢錢,所以對於談錢感到不好意思的人請斟酌:P。


首先,獨立學者和金錢的關係,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做研究不但不能賺錢,而且還可能要花錢。」

既然沒在學術單位工作,作研究不能賺錢是理所當然的。所以若要當一個獨立學者,首先就要問自己是否願意無償地做研究。其實用學術賺(換)錢是一個很近代的概念,我們今天所知的學術機構,多半是這一兩百年以來的發明。人類歷史中大部分的時間,知識生產都不能直接交換金錢報酬。鑽研自己的知性興趣,滿足好奇心,經常是文人雅士(i.e. 有錢人)的雅好。只是生活在現代學術資本主義下的我們,往往太習慣把學術研究視為工作,把學術活動/成果視為交易的籌碼。

下一個問題,是否願意為了研究花錢呢?研究通常要花錢,大錢或小錢的差異而已。以人文學研究來說,大錢大概就是買個幾百本的套書在家細細觀覽(或者順便買個豪宅放書),小錢大概就是影印研究資料,買一兩本和自己研究相關的專書,或者文章要投稿前請專業編輯來幫忙一下文字。

講到花錢,就會觸及最根本的問題:獨立學者的收入要從何而來呢?

在我看來,既然獨立學者賺錢和做研究是分開的,那麼就必須要有效率的賺錢,在有限的時間內,賺到足夠的錢,既能支應生活,又能負擔研究所需的支出。效率很重要,畢竟做研究是勞心勞力的事情,如果工作已經佔去大部分的心力,久而久之自然也別想做什麼研究了。

至於怎麼達成這個目標,取決於每個人的能力和個性,我沒法做出很完整的建議,但我覺得最理想的情況是時間安排自由,有議價權,能應用自己的學術能力,但是不要在學界賺錢(學界的給薪規定比較沒有彈性,故以時間來說未必有效率)。至於什麼樣的工作可以滿足上述的條件,就要靠獨立學者自己去發揮了。如果無法完全自己建立理想的工作模式,找個和自己的專業相關,工時正常,可以兼顧休閒生活的工作也是不錯的做法。這樣的話,休閒即學術,論文就下班再寫了。

當然,很多時候勞動(心)並不是為了賺錢,而在於建立自我與社群的連結。例如受邀演講分享自己的研究,本意是分享自己的研究,演講費則是附加價值。下一篇將會講到,在賺錢與研究之外(一整個就很忙),獨立學者要如何建立自己的學術社群,經營學術生活,進而實現長久的學術生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