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tinction, 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的經典名著,書名恰巧呼應了推薦信的作用)
繼草擬推薦信的心法和方法(上)討論了草擬推薦信的don'ts之後,這篇要繼續討論草擬推薦信的dos,文章比較長,請慢慢閱讀喔~。
1) 草擬推薦信的"dos" 從選擇推薦人選開始。對於推薦人的選擇,網路上已經有一些討論,但大多集中在人選的決定上(例如「指導專題但還是資淺助理教授」v.s.「德高望重系主任但只是不太熟的授課老師」,或是「工作多年是否要找公司主管寫信」這樣的問題)。這邊要強調的是草擬信件時,要從所決定的人選來安排信件的內容(至於上面那些問題?答案很簡單,選對你最熟悉的人來寫就對了)。說來簡單,其實不太容易。這邊先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在美國讀博士班的時候,剛好遇到我的指導教授升等審查(助理教授升副教授)。身為學術關係上最親密的學生,我要幫老師寫一封推薦信,向學校推薦讓老師升等續任。第一次寫信就是幫老師寫,真是一個不簡單的挑戰。定下心來,先想想自己和老師之間到底有哪些「關係」:
首先當然是指導教授和學生的關係、接著是授課老師和上課學生的關係,最後有授課老師和教學助教的關係。因此就決定以這三種關係為架構,來寫我想推薦給學校的內容。老師身為我的指導教授,投資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栽培我這顆小種子;老師上每堂課都有詳細規劃的教學流程和目標,且永遠鼓勵學生勇於發言;老師帶領助教們,除了一起完成大學部繁雜的課程,也培養了助教們日後長久受用的教學能力。推薦信的作用如何我不敢說,不過老師最後當然是順利升等,不然我也無法順利畢業啦XDDD。
講完例子,回歸正題。在選定推薦人後,請先花幾分鐘想一想,自己和推薦人的關係是什麼?曾經在哪些情境下互動或共事?兩人往來的過程有哪些細節?請先大概的想一想,記錄下來。
2)推薦信的重點在於介紹「人」,不是介紹「事」。把握上面所說的互動細節後,下一步要思考的是自己有哪些值得被推薦特質或能力,可以用上述的細節為例證,詳細地呈現出來。例如你選擇了專題指導教授當推薦人,和教授互動的細節就是指導實驗和報告撰寫,而這些細節可以呈現你是個有求知熱忱、細心,遇到困難不屈不撓年輕有抱負的科學家(這邊只是舉例,請選擇你最想被推薦的特質來發揮)。同樣的邏輯,不只是用在師生關係,同樣在長官--部屬關係也一樣適用。只要循著1)和2)的順序,推薦信的內容就可以逐漸成形了。
3) 如同SoP的寫作一樣,細節很重要。以下列舉一些推薦信中很重要的細節,申請人在草擬推薦信時常常忽略,卻是審查委員會特別注意的要點。
-- 推薦人與申請人認識的時間長短。時間越長,(理論上)推薦人對申請人應該認識的越深,寫出來的信就更有份量,且推薦人可以著墨申請人在專業上的成長過程或學思歷程的轉折。
-- 共事的課程或工作難度。如大學時期去修某老師研究所程度的課,將graduate-level 寫出,更能凸顯申請人的潛力。同理,若共同執行的跨部門或大規模的專案,也要特別寫出規模和影響程度,都是替申請人加分。
-- 申請人在某群體中的相對評價。世事無絕對,所有的評價都是相對的。例如說某學生outstanding,要寫出這個比較的基礎(例如在某課程的班級中,或全年級的專題生中)。若是請長官你替寫信,也可以寫出該你在長官歷年來共事過的員工當中相對的程度。
看完了草擬推薦信的心法與方法,是否覺得換位思考寫推薦信不再困難了呢?最後要提醒讀者的是,申請人所寫的推薦信只是草擬,信件最後的完整內容,仍是由推薦人負責。推薦人對於申請人所提供的推薦信草稿,可能照單全收,也可能再做後續修改,基於學術倫理,申請人是不應該過問的。因此在草擬信件時,將自己值得推薦的特質完整的呈現出來,就是在無形中透過推薦人幫自己的申請增值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