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4, 2021

一個獨立學者如我--III 為什麼愛做研究

 

(圖為京都某專精佛教書籍的二手書店,寧靜的氣氛令人嚮往,有時想的不多,就只是愛書而已)

上一篇簡單的討論了成為獨立學者的動機,覺得還有一些地方沒寫完全,故再追加一篇小文把整個思考過程寫的清楚些。人在思考自己的未來方向的時候,卡關是很自然的(笑)。特別是投注了相當的時間精力,卻想做出與社會期待不一樣的選擇時,難免會相當猶豫。這種時候,我總會想起大學謝師宴一次對話。

我大學唸的是物理系(啊哈哈跟我後來念的歷史完全沒有關係),我們班上的立志要突破物理學知識疆界的人自是不少,想要研究黑洞啊,高能物理啊等等(一切都是因為Star Trek 看太多)。大四畢業前,全班照例舉辦謝師宴時,大家正高談闊論以後想研究哪些偉大的題目,有位老師提供了很獨到的見解,大意是:「同學們~當你在想像未來要做什麼的時候,你需要想的不是那些頭銜或名詞,教授啊,高能物理啊,宇宙學,等等等等。而是想在這些「類別」底下,你每天需要做些什麼事,也就是你的生活會因為你的選擇變成什麼樣子。例如你可能每天都在寫程式、每天都在算數學、每天都在調整實驗設定。你該問自己,那些因為你的選擇,而必須每天做的事情,你喜歡嗎?能接受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去做;如果答案是猶豫的,就再想想。」

這種簡單的判斷邏輯,不知怎地就牢牢地印在我腦海裡。如果拿來邏輯來判斷我是否真心喜歡做研究,能否過關呢?這就涉及了做研究每天每天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套句我博班指導教授對大學生說明歷史學者的工作內容,就是"Read and write, then, read and write" (當然這是很簡化的說法),我覺得我還蠻真心喜愛的。看到新的研究資料覺得興奮、打開電腦的word 檔永遠覺得平靜、覺得寫作是我的隱蔽所。更重要的是我很想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雖然沒有藝術家那樣的創造力,但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探究人類經驗中尚未發掘的面向,還是很令人開心。

其實當初讀博士班之前便保持著這樣的想法,讀完博士班也沒有改變。如果說讀博士班是為了培養自己做研究的能力,對於博班畢業前夕的我而言,選擇當一個獨立學者就是想要確保研究生涯最大程度的自由和agency。既然獨立學者沒有任何教學、行政、組織性的工作義務,那麼「喜歡做研究」就是成為一個獨立學者最根本的要件。

從這個根本條件出發,下一篇我真的要來回顧當時為了實踐獨立學者這個選項,集思廣益的過程了(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