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3, 2015

如何有效的讀(很多本)書-- Part 1前言

這次想來和大家分享「如何讀一本書」這件事。

嗯,我要說的可不是How to Read a Book這種老生常談的內容。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在能保持身心康泰的前提下,在美國博碩士班的學習環境中,有效率地吸收書本/論文裡面的內容,以期能在課堂討論或文獻回顧等寫作任務中,能充分將所讀的內容發揮出來」----這麼長的標題我就把它縮寫成「如何讀一本書」啦,只要你知道如何讀一本書,就能讀五本、十本、很多很多本書(無誤),而且有效率、更是有效果的閱讀,讀得進去、用的出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念博士班之前以及過程之中,常聽到、讀到一些老生常談,比如「哎呀,當年念書一門課每星期的閱讀都是好幾百頁啦」、「資格考一科的書單就有七八九十一百本」,也許言者無心,但有意無意間,這樣的說法卻往往隱藏一些「念個博士班多辛苦你都不知道」(以下三百字省略)的暗示,讓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該勇往直前還是回家洗洗睡(?)

由於我選擇了勇往直前這個選項,所以就展開了一段「如何讀一本書」的學習過程:一開始逐字逐句查字典,一小時只能讀五頁,上三小時的討論課卻講不出半句話,逐漸進步到專心但輕鬆地讀就能掌握文意,吸收的程度足以在上課時侃侃而談,並且在資格考的時候征服了類似下面照片中的書山(這是全部資格考閱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後來自己當了老師,有機會在大學開課,自己編課程大綱,帶大三大四學生上小班教學的討論課。這樣的經驗讓我知道,站在一個老師的立場,在設計閱讀作業時,心中有怎麼樣的教學目標,希望學生從中培養什麼樣的能力,吸收哪些知識。綜合了學生與老師兩種身份與經驗,讓我更能掌握閱讀的目的和方法

以上我所說的是一個過程,不是什麼突然發生的奇蹟。也就是一個透過適合的方法、練習、和一點耐心與定性,便可以達成的事情。以下一一的來講講我的想法和方法,希望對即將進入美國博碩班就讀,或者已經在這大戰中努力的讀友,有點幫助。




首先,你可能聽過一些快速吸收書本內容的「訣竅」,比如說先找書評來讀、讀相關研究領域的review article,讀書腰或者封面內頁的推薦介紹文。前兩種方法所能獲得的知識比較確實,但以務實的考量來說,光是找資料也要花時間,在課業繁忙中,實在很難另外再抽出時間去找這些閱讀材料來參考。後者只能讓讀者知道非常粗略地知道書的概梗,資訊量不足以讓你能從容地參與課堂討論。因此本文的重點,還是在於怎麼讀「書」的本身,從中截取並確實掌握最關鍵的內容,在各種課堂活動與作業中可以運用,這才是有意義的閱讀。


首先我們必須要認清一點,即使派作業的老師,也知道要完成這樣大量的閱讀(一門課一週三四百頁,而學生通常不會只選一門課,也就是一週大約總共會有七八百頁的閱讀量)是不可能的,也不會真的預期學生做到。大部份的老師不會承認這一點(笑),但有一次我的指導教授(在大學生的教學評鑑中,以課堂閱讀作業「過多」聞名)無意間透漏了一個她的觀察,和心理學似乎有點關係,也就是一般來說,人在完成交付作業的70%左右時,就會覺得吾事已畢(這時候心力確實也消耗得差不多⋯),心裡會覺得比較踏實,有一定的自信能將所吸收內容的反饋出來。因此身為老師對學生的期望,不論其閱讀作業派的再多,都不在於要求學生完成全部的閱讀,而是總閱讀量的70%左右。

這個「70%原則」很重要,因為這告訴我們要有所選擇的閱讀,不是巨細靡遺,大小通吃。與其把時間花在追求「完成所有閱讀量」,不如先花點時間判斷應讀的內容,然後針對所選擇的內容,追求最佳的吸收效果。

在Part 2我會繼續分享如何選擇應讀內容,以及如何有效地閱讀、吸收這些內容。敬請期待:-)


1 comment:

  1. 「吾事已畢」這句莫名的戳重笑點。
    哈哈!很幽默。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