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美國國家圖書館通往東亞reading room 的長廊,精雕細琢,象徵著通往知識的道路雖不容易,卻讓人心嚮往之)
複習一下前情提要(前言、什麼是專輯投稿)之後,本篇終於要進入專輯投稿的實際經驗。我的專輯論文,發表在CHINOPERL: Journal of Chinese Performing and Oral Literature ,是一個專門討論中國戲曲和口傳文學的英文學術刊物--看不懂沒關係,本文的目的並不是要推銷自己的文章(哈哈,推銷自己的研究可不是我的風格XD),而是以這次的經驗為例,來寫專輯投稿的過程和收穫。
當初選擇參加這次的專輯有兩個原因。1)關於投稿,我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先嘗試小眾但專門的期刊,熟悉投稿和出版程序後,再挑戰讀者群和議題更為廣泛的學術刊物。 這個期刊的讀者雖然說相對小眾,但卻很集中,我的學術同行多半都知道也會閱讀,因此成為我投稿的對象。2)本次專輯屬於邀請性質,guest editor 和我學術場合中認識,也是我很欣賞的學者,有機會和她合作,必然能學到很多(本系列文寫完後,會再寫相關文章討論學術上的networking)。
再者,我想打鐵趁熱把握投稿的機會。我2016年3月從UCLA 博士班畢業後,同年7月收到專輯客座主編的邀稿,隨即寄回投稿的摘要。Guest editor 在收到大家回覆的摘要後,再針對原本專輯的議題設定,整理出各篇投稿可以對話或共同關注的面向,提點作者們在完成稿件時可再加著墨強調。收到這個指引後,我便很開心的開始寫論文(笑),計畫將博士論文中的一章配合專輯主題加以修整、擴充--心裡想著這樣就可以完成一篇正式的學術論文了~
不過,事情當然不是憨人想得這麼簡單(笑)。論文完成,回傳給客座主編提供給匿名審查人,這才是投稿長跑真正的起點。由於專輯投稿的性質,這次投稿總共有兩位匿名審查人、客座主編、期刊主編等提供了批評意見。因此身位作者,我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眾多修改意見中,整合出有效的修改策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修改並通過審查。
我的原則主要有兩個。1)既然已經有數名讀者讀了這篇投稿,故若某問題有一人以上認為應該處理,當然就是必須修改了。例如我精心(自以為)為了本次投稿新增的內容,被審查人指出內容純屬通論,不但沒有充實背景知識,反而拖延進入論文主題的討論。原本我猶疑不想修改(逃避負面意見乃人之常情),不過客座主編也指出相同的問題,表示任何一個讀者也可能類似的疑義,那麼這個問題便沒有不修改的藉口了(慘)。2)客座主編是專輯的核心人物,其意見和期刊主編 一樣,是決定論文能否刊出的關鍵,因此他們的修改意見務必要審慎應對。 這次投稿雖然需要修改的幅度很大,但多虧了兩位主編細心提點所有需要修改的細節,一一指點我處理稿件中有疑義的地方,針對我的修改稿,又逐字審視確認,最終幫助我大幅提升了文章的整體水準(自己說)。
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完成了初次期刊投稿的震撼教育,專輯也在2017年8月出版了。能夠在博士畢業一年內產出peer-reviewed 的學術論文,對於我的獨立學者生涯,是很重要的強心針。在過程中,時常覺得自己真的是不會寫論文啊,我真的有博士學位嗎(笑),也深感學生時期的作品(如博士論文),和同儕審查的投稿,面對的真的是不同強度的審視。卻也因此,覺得學術寫作刺激好玩,更享受完成論文的成就感,躍躍欲試往下一篇論文邁進--這樣本系列文才有後續嘛(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